共86,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马口鱼
臁疮
两性生殖
柳蚕
七种生死
三种生
四种生死
五种生──菩萨有五种生
分类词汇(续上)
麻黄素马口鱼
臁疮
两性生殖
柳蚕
佛类词典
二种生死七种生死
三种生
四种生死
五种生──菩萨有五种生
其它辞典
种放(字 明逸 号 云溪醉侯、退士、云汉醉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1015 【介绍】: 宋洛阳人,字明逸,号云溪醉侯,又号退士。不事举业,隐居终南山豹林谷,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其间数召皆辞。真宗咸平中,以荐召对,授左司谏,直昭文馆,后往来于山林与朝廷之间,每至京师,生徒多就而受业。累拜给事中,仕终工部侍郎。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终身不娶,晚节颇饰舆服,广置良田,门人族属多有仗势不法。曾上《时议》十三篇,有《太一词录》、《退士传》等。全宋诗
种放(九五五~一○一五),字明逸,号云溪醉侯(《书史会要》卷六),洛阳(今属河南)人。初隐居终南三十年。真宗咸平五年(一○○二)授左司谏,直昭文馆。景德二年(一○○五)为右谏议大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判集贤院,从封泰山,拜给事中。四年,从祠汾阴,拜工部侍郎。八年卒,年六十一(《湘山野录》卷上,《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引《姓谱》作六十)。有《种放集》十卷、《江南小集》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今录诗九首。全宋文·卷二○六
种放(九五五——一○一五),字明逸,自号云汉醉叟,又号退士,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沈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卒,奉母隐终南,以讲习为业,隐居三十年。咸平五年九月徵赴阙,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迁起居舍人,擢右谏议大夫。从封泰山,拜给事中;从祠汾阴,迁工部侍郎。往来于终南、朝阙间,禄赠既优,晚节颇饰舆服,广置良田,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曾劾奏之。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卒。著有《种放集》十卷、《蒙书》十卷、《时议》十三篇、《嗣禹说》、《太一词录》等。《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二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已上台家之义)。又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已上法相之义)。又心神念念相传,而前后变易,故名变易。又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已上三论之义)。唯识论就变易生死举三名:一不思议变易生死,二意成身,三变化身。此变易生死,据法相之义,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为变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无学果及别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萨,并圆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萨受此生死云。胜鬘经于此二者,又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诸业,感有为之果,故名有为,圣人起有漏之诸业不受有为分段之报,故名无为。胜鬘经曰:「有二种死:(中略)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生死。」行宗记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变易,唯佛永尽。」唯识论八曰:「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中略)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中略)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就故。(中略)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参见:二死)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说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一、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分分段段之生死也。
一、分段生 四大和合,是分段生。
二、分段死 四大分散,是分段死。
二、变易生死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之生死也。
一、变易生 易粗为细,为变易生。
二、变易死 因移果易,舍所住位。为变易死。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已上台家之义)。又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已上法相之义)。又心神念念相传,而前后变易,故名变易。又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已上三论之义)。唯识论就变易生死举三名:一不思议变易生死,二意成身,三变化身。此变易生死,据法相之义,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为变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无学果及别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萨,并圆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萨受此生死云。胜鬘经于此二者,又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诸业,感有为之果,故名有为,圣人起有漏之诸业不受有为分段之报,故名无为。胜鬘经曰:「有二种死:(中略)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生死。」行宗记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变易,唯佛永尽。」唯识论八曰:「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中略)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中略)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就故。(中略)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参见:二死)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说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一、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分分段段之生死也。
一、分段生 四大和合,是分段生。
二、分段死 四大分散,是分段死。
二、变易生死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之生死也。
一、变易生 易粗为细,为变易生。
二、变易死 因移果易,舍所住位。为变易死。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二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七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三种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沩仰宗之灵祐,依楞严经而揭三种生,以提撕学者:一、想生,对于尘境而妄想之能思心也。二、相生,识情所思一切境界之相也。三、流注生,识尘和合,念念相续之一切烦恼也。吾等无始以来以此三者,污清净之镜智。人天眼目四曰:「师一日谓仰山曰: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己上经文)想生即能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由。」(经文之当意以想相二字示六境,识情二字示六识与六根)。
(名数)沩仰宗之灵祐,依楞严经而揭三种生,以提撕学者:一、想生,对于尘境而妄想之能思心也。二、相生,识情所思一切境界之相也。三、流注生,识尘和合,念念相续之一切烦恼也。吾等无始以来以此三者,污清净之镜智。人天眼目四曰:「师一日谓仰山曰: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己上经文)想生即能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由。」(经文之当意以想相二字示六境,识情二字示六识与六根)。
四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梁摄论十明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同十四说有七种生死。而不列其名。但言四种生死为七种中之前四者,诸师无异论。后三者,诸师多异释。(参见:七种生死)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梁摄论十明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同十四说有七种生死。而不列其名。但言四种生死为七种中之前四者,诸师无异论。后三者,诸师多异释。(参见:七种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五种生──菩萨有五种生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息苦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世,为大医王,救治众生;于刀兵世,为大力主,以善方便诚信之言,等心救济,息于战诤;于系缚鞭打逼迫之处,为息恼故,生于王家,以正法化邪见众生;于外道奉事天神,造诸恶行之家,亦生彼处,断彼邪见及诸恶行。如是无量生处,悉皆往生,是名息苦生。
〔二、随类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阿脩罗等,及诸外道邪见恶行等类,菩萨悉生其中,为其导首,引令入正,及以善法,广为宣说,是名随类生。
〔三、胜生〕,谓菩萨示现、受生于寿命色力果报,胜过一切天人,是名胜生。
〔四、增上生〕,谓菩萨从净心住,乃至最上菩萨住,在所受生而独殊胜于阎浮提,自在受生,乃至大自在究竟地,一切受生处,于中最为奇特,是名增上生。(净心住者,即十地中第七地也。此地菩萨离诸惑业,故名净心。最上菩萨住,即第十法云地也。居九地之上,故名最上。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大自在究竟地者,即色界天主所住处也。)
〔五、最后生〕,谓最上菩萨住受生时,求證菩提万行,满足生刹利婆罗门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后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刹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出地持经)
〔一、息苦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世,为大医王,救治众生;于刀兵世,为大力主,以善方便诚信之言,等心救济,息于战诤;于系缚鞭打逼迫之处,为息恼故,生于王家,以正法化邪见众生;于外道奉事天神,造诸恶行之家,亦生彼处,断彼邪见及诸恶行。如是无量生处,悉皆往生,是名息苦生。
〔二、随类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阿脩罗等,及诸外道邪见恶行等类,菩萨悉生其中,为其导首,引令入正,及以善法,广为宣说,是名随类生。
〔三、胜生〕,谓菩萨示现、受生于寿命色力果报,胜过一切天人,是名胜生。
〔四、增上生〕,谓菩萨从净心住,乃至最上菩萨住,在所受生而独殊胜于阎浮提,自在受生,乃至大自在究竟地,一切受生处,于中最为奇特,是名增上生。(净心住者,即十地中第七地也。此地菩萨离诸惑业,故名净心。最上菩萨住,即第十法云地也。居九地之上,故名最上。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大自在究竟地者,即色界天主所住处也。)
〔五、最后生〕,谓最上菩萨住受生时,求證菩提万行,满足生刹利婆罗门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后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刹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