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世间禅,此有二种:一,根本味禅,此有四禅,四无量,四空之三品。合为十二,称为十二门禅。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證而为观慧,故名隐没。于其禅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此中出世善,非于四禅四无量四空直生,乃以之为所依,更修谪观而生)。二,根本净禅,亦有三品,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也。慧性多者修六妙门,定性多者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者修通明。根本之义与前同。是不隐没,无垢,有记,与上相反。然而前之根本味禅,为凡夫外道厌下地欣上地者。以六行观修得之。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得之。因而发有漏智,无生无漏智者,故名为世间禅。后之根本净禅,利根之外道凡夫,于佛出世前亦修之。因而发有漏智,故名为世间禅。但逢佛之出世,闻佛之说此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此与前之纯有漏殊别,称为净禅。止观九之一称为亦有漏亦无漏。二出世禅,此有观练熏修之四种。观禅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之四种。观为观照之义,明观照不净等之境,故名为观。练禅者,九次第定也。练为鍜练之义,前之观禅,行用未调练,出入之中间,尚杂异念,此禅自浅至深,顺次鍜练四禅灭尽定,不杂异念,故名为练。又以无漏鍜练有漏,故名为练。俱舍名之为杂修静虑。但彼局于四禅。今为通练八地也。熏禅者,狮子奋迅三昧也。熏,为熏熟自在之义,前之九次第定,但能得顺次入,未得逆次出,今顺逆自在如师子奋迅,进退自在。又能除异念之间杂如师子奋讯而拂尘土,故名为师子奋迅三昧。修禅者超越三昧也。修为修法之义,更修治前定使之精妙也。前之熏禅,虽逆顺随意。但次第无间出入,未得超越自在出入。更修治前定,方得超越远近(如自初地至三地为近超,乃至至灭尽定为远超云),出入自在,故名为超越。此观练熏修之四种禅,虽是缘有为法之事禅。而能离欲过,不俟观谛理。以是能发无漏智,故总称为出世间禅。但依小乘,则俱舍成实皆是观有为法之事禅。故是为有漏禅。彼宗无漏智,局于观谤理之理观也。问若以发无漏智,而名为出世禅,如彼未至中间之二定乃四禅下三空之九地,亦依之而发无漏,亦可称为出世间禅,何以彼为世间禅耶?答九地发无漏智,非单用其定而发,但以此定为所依,必观谤理,方发无漏智。九想等不然。直以之发无漏智也。故不得为例。三出世间上上禅,地持经五所说九种之大禅也:一,自性禅,所修之禅,观心之实相,于外不求。故名为自性。二,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为一切。三,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四,一切门禅,一切之禅定,皆由此门出,故名为一切门。五,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故名为善人。六,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名为一切行。七,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故名为除恼。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故名为此世他世乐。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故名为清净。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净。经中一一说其修相。见法华玄义四之一,止观九之一,玄签讲述四上。【又】俱舍论十八立三种禅。论谓之三等至:一,味等至,与烦恼相应之定也。通于四禅四无色八定而在于定中起贪爱。味著定中之妙境,因而名为味定。此时失坠其定。何则?以定为纯善,不与贪等不善相应故也。二,净等至,与无贪等之有漏善法相应而起。故名为净定,即是味定所味著之境也。是亦通于八定。三,无漏等至,与无漏智相应之定也。是为无漏,故非为味定之所味著,此无漏定依色界之四禅。与下三无色之七地净定而起。有顶地之净定,定心昧劣,故不能生起无漏定。此外成实有欲界定与中间定。俱舍有未至定与中间定。有亦无漏定与味净定。无漏定之所依,总有九定。三定之中为净定,下为味定之缘,上为无漏定之缘。以此净定分别四分。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名数)(参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世间禅,此有二种:一,根本味禅,此有四禅,四无量,四空之三品。合为十二,称为十二门禅。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證而为观慧,故名隐没。于其禅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此中出世善,非于四禅四无量四空直生,乃以之为所依,更修谪观而生)。二,根本净禅,亦有三品,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也。慧性多者修六妙门,定性多者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者修通明。根本之义与前同。是不隐没,无垢,有记,与上相反。然而前之根本味禅,为凡夫外道厌下地欣上地者。以六行观修得之。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得之。因而发有漏智,无生无漏智者,故名为世间禅。后之根本净禅,利根之外道凡夫,于佛出世前亦修之。因而发有漏智,故名为世间禅。但逢佛之出世,闻佛之说此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此与前之纯有漏殊别,称为净禅。止观九之一称为亦有漏亦无漏。二出世禅,此有观练熏修之四种。观禅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之四种。观为观照之义,明观照不净等之境,故名为观。练禅者,九次第定也。练为鍜练之义,前之观禅,行用未调练,出入之中间,尚杂异念,此禅自浅至深,顺次鍜练四禅灭尽定,不杂异念,故名为练。又以无漏鍜练有漏,故名为练。俱舍名之为杂修静虑。但彼局于四禅。今为通练八地也。熏禅者,狮子奋迅三昧也。熏,为熏熟自在之义,前之九次第定,但能得顺次入,未得逆次出,今顺逆自在如师子奋迅,进退自在。又能除异念之间杂如师子奋讯而拂尘土,故名为师子奋迅三昧。修禅者超越三昧也。修为修法之义,更修治前定使之精妙也。前之熏禅,虽逆顺随意。但次第无间出入,未得超越自在出入。更修治前定,方得超越远近(如自初地至三地为近超,乃至至灭尽定为远超云),出入自在,故名为超越。此观练熏修之四种禅,虽是缘有为法之事禅。而能离欲过,不俟观谛理。以是能发无漏智,故总称为出世间禅。但依小乘,则俱舍成实皆是观有为法之事禅。故是为有漏禅。彼宗无漏智,局于观谤理之理观也。问若以发无漏智,而名为出世禅,如彼未至中间之二定乃四禅下三空之九地,亦依之而发无漏,亦可称为出世间禅,何以彼为世间禅耶?答九地发无漏智,非单用其定而发,但以此定为所依,必观谤理,方发无漏智。九想等不然。直以之发无漏智也。故不得为例。三出世间上上禅,地持经五所说九种之大禅也:一,自性禅,所修之禅,观心之实相,于外不求。故名为自性。二,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为一切。三,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四,一切门禅,一切之禅定,皆由此门出,故名为一切门。五,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故名为善人。六,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名为一切行。七,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故名为除恼。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故名为此世他世乐。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故名为清净。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净。经中一一说其修相。见法华玄义四之一,止观九之一,玄签讲述四上。【又】俱舍论十八立三种禅。论谓之三等至:一,味等至,与烦恼相应之定也。通于四禅四无色八定而在于定中起贪爱。味著定中之妙境,因而名为味定。此时失坠其定。何则?以定为纯善,不与贪等不善相应故也。二,净等至,与无贪等之有漏善法相应而起。故名为净定,即是味定所味著之境也。是亦通于八定。三,无漏等至,与无漏智相应之定也。是为无漏,故非为味定之所味著,此无漏定依色界之四禅。与下三无色之七地净定而起。有顶地之净定,定心昧劣,故不能生起无漏定。此外成实有欲界定与中间定。俱舍有未至定与中间定。有亦无漏定与味净定。无漏定之所依,总有九定。三定之中为净定,下为味定之缘,上为无漏定之缘。以此净定分别四分。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三禅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之第三禅天也。此天名定生喜乐地,由深妙之禅定生身心之快乐。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为乐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处,唯有舍受。故此地之乐受,为三界中最第一。圣教中多引之以为比。悲华经二曰:「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涅槃经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佛学次第统编】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馀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界名)色界之第三禅天也。此天名定生喜乐地,由深妙之禅定生身心之快乐。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为乐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处,唯有舍受。故此地之乐受,为三界中最第一。圣教中多引之以为比。悲华经二曰:「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涅槃经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佛学次第统编】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馀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三禅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禅天之快乐。(参见:三禅)
(术语)三禅天之快乐。(参见:三禅)
大禅佛
【佛学大辞典】
(杂名)犹大禅师之德称也。祖庭事苑曰:「禅宗有二大禅佛:一名景通嗣仰山,一名智通嗣归宗常。」
(杂名)犹大禅师之德称也。祖庭事苑曰:「禅宗有二大禅佛:一名景通嗣仰山,一名智通嗣归宗常。」
大禅师
【佛学大辞典】
(职位)陈宣帝初赐南岳慧思以大禅师之号。见佛祖统纪南岳传。
(职位)陈宣帝初赐南岳慧思以大禅师之号。见佛祖统纪南岳传。
上上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禅之一。(参见:禅)
(术语)三种禅之一。(参见:禅)
上乘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传灯录曰:「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禅。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为上乘,小乘为下乘。自禅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禅之名焉。」
(术语)传灯录曰:「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禅。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为上乘,小乘为下乘。自禅宗兴起,自谓超乎二乘之上,别立上乘禅之名焉。」
口头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不能领会禅理。但袭取僧家敷浅之常语。资为谈助也。
【俗语佛源】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一则)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同上,评唱)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后来,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如:宋·王某《野客丛书·王先生圹铭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又《菜根谭》前集:「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李明权)
(杂语)谓不能领会禅理。但袭取僧家敷浅之常语。资为谈助也。
【俗语佛源】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一则)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同上,评唱)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后来,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如:宋·王某《野客丛书·王先生圹铭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又《菜根谭》前集:「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李明权)
五味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交杂之禅也。对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盖宗密之意,在诸禅分类,以明最上乘禅之阶级殊等,彼禅乃所谓如来禅。非达摩门下之一味清净禅,即所谓祖师禅。香岩智闲一日举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地,今年贫锥也无。」时仰山慧寂,与闲同为沩山灵祐之法嗣,向闲曰:「如来禅许吾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此如来禅,即宗密之所谓最上乘禅也。昔归宗寺智常欲于诸方学五味禅,马祖道一,为彼使吃棒头一味之禅。有颂曰:「五味与一味,吃了须噫气,金轮峰下令行时,凛凛清风诚可畏。」
【佛学常见辞汇】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名数)五种交杂之禅也。对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盖宗密之意,在诸禅分类,以明最上乘禅之阶级殊等,彼禅乃所谓如来禅。非达摩门下之一味清净禅,即所谓祖师禅。香岩智闲一日举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有卓锥地,今年贫锥也无。」时仰山慧寂,与闲同为沩山灵祐之法嗣,向闲曰:「如来禅许吾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此如来禅,即宗密之所谓最上乘禅也。昔归宗寺智常欲于诸方学五味禅,马祖道一,为彼使吃棒头一味之禅。有颂曰:「五味与一味,吃了须噫气,金轮峰下令行时,凛凛清风诚可畏。」
【佛学常见辞汇】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门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小乘七方便中之五停心观也。有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又】维摩经弟子品中迦旃延章说之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五义是也。维摩以之为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一一双非。取其双比之义,为圆教之五门禅。释签四之一曰:「言五门禅者,如净名迦旃延章五门是也,取结成双非以显中道为圆五门。」
(术语)谓小乘七方便中之五停心观也。有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又】维摩经弟子品中迦旃延章说之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五义是也。维摩以之为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一一双非。取其双比之义,为圆教之五门禅。释签四之一曰:「言五门禅者,如净名迦旃延章五门是也,取结成双非以显中道为圆五门。」
五门禅经要用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
(书名)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
五部禅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禅法要解经,二卷。罗什译。二、达磨多罗禅经,二卷,佛陀跋陀罗译。三、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僧伽罗刹造,罗什译。四、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昙摩蜜多译。五、禅要经,一卷,失译人名。
【佛学常见辞汇】
禅法要解经、达磨多罗禅经、坐禅三昧法门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禅要经。
(名数)一、禅法要解经,二卷。罗什译。二、达磨多罗禅经,二卷,佛陀跋陀罗译。三、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僧伽罗刹造,罗什译。四、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昙摩蜜多译。五、禅要经,一卷,失译人名。
【佛学常见辞汇】
禅法要解经、达磨多罗禅经、坐禅三昧法门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禅要经。
五种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念处为所观。观练薰修四者为能观。能所合而为五种。(参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四念处。二,八背舍。三,九次第定。四,师子奋迅三昧。五,超越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名数)四念处为所观。观练薰修四者为能观。能所合而为五种。(参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四念处。二,八背舍。三,九次第定。四,师子奋迅三昧。五,超越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不妄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练习记忆之禅定也。维摩经天台疏一曰:「舍利弗问经云: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
(术语)练习记忆之禅定也。维摩经天台疏一曰:「舍利弗问经云: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
不坏四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天,内则觉观之定心不坏,外则器界不为三灾所坏也。
(术语)四禅天,内则觉观之定心不坏,外则器界不为三灾所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