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4,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僧休复( 王 悟空禅师 )
僧文益(世称 法眼宗 大法眼、大法眼禅师 文益 鲁 )
僧隐微( 杨 玄寂禅师 )
僧道虔( 道虔 刘 大觉禅师 世称 九峰和尚 号 圆寂 )
僧缘德( 缘德 黄 道济禅师 )
僧无殷( 无殷 吴 法性禅师 澄源禅师 )
僧道潜( 武 慈化定慧禅师 )
释延寿(字 冲玄、仲玄、冲立、冲元 王 智觉禅师 号 抱一子、宗镜录、慈氏下生 宗照、永明宗照大师 延寿 )
僧玄应( 张 号 性空禅师 )
丰禅师
僧道闲( 陈 法宝禅师 世称 罗山和尚 )
僧省僜(别称 文僜、省澄 阮 世称 福先招庆和尚 净修禅师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释善道(世称 木平和尚 真寂禅师 名 木瓶 )
其它辞典(续上)
僧全付( 纯一禅师 )僧休复( 王 悟空禅师 )
僧文益(世称 法眼宗 大法眼、大法眼禅师 文益 鲁 )
僧隐微( 杨 玄寂禅师 )
僧道虔( 道虔 刘 大觉禅师 世称 九峰和尚 号 圆寂 )
僧缘德( 缘德 黄 道济禅师 )
僧无殷( 无殷 吴 法性禅师 澄源禅师 )
僧道潜( 武 慈化定慧禅师 )
释延寿(字 冲玄、仲玄、冲立、冲元 王 智觉禅师 号 抱一子、宗镜录、慈氏下生 宗照、永明宗照大师 延寿 )
僧玄应( 张 号 性空禅师 )
丰禅师
僧道闲( 陈 法宝禅师 世称 罗山和尚 )
僧省僜(别称 文僜、省澄 阮 世称 福先招庆和尚 净修禅师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释善道(世称 木平和尚 真寂禅师 名 木瓶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47 【介绍】: 五代时僧。苏州昆山人。商估之子。随父至洪州,闻禅会之盛,遂出家。寻至宜春仰山,参嗣南塔光涌。初住庐陵应国禅院。后归浙,钱元瓘礼重之,赐号纯一禅师。天福二年,住越州云峰山清化院。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吴之昆山人。父𢹂以贾于豫章。年幼尔乃悦禅寂之业。恳从父祈出家。父怒不应。已而察父色稍霁。又祈焉。如是至三四不已。父谩诺之。因即辞去。走江夏清平大师所。清平问曰。尔来何求。曰志求法也。清平怜其幼而敏慧。纳之。付事清平尤谨。未几为落䰂登具。间谓人曰。吾闻学无常师。吾非匏瓜。岂系于此哉。遂抵宜春仰山之南塔涌公。执役左右。且屡载游庐陵。安福县宰杨公。建应国禅院。邀之。及杨宰罢任去。徙鸽湖山之清化院。僧有同里者。谓之曰父母之邦。宁无意乎。明日弃鸽湖而东谒吴越钱氏文穆王于钱唐。衣衾钵器。施予有加。既创院云峰山。仍名清化而俾居焉。参扣者臻萃。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付曰。华表柱头飞木鹤。问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付云眼里瞳人吹叫子。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答长江无间断。聚沫任风飘。问还受祭祀也无。答祭祀即不无。问如何祭祀。答渔歌举棹谷里闻声。 忠献奏赐紫伽梨。以付累让改纳衣。寻号纯一大师。开运四年丁未秋七月示微疾。谓其徒曰。生也法起。没也法灭。起灭非言论所及也。竟坐逝。随有大风疾雨。发屋拔木。寿六十六。腊四十五。窆于所居山之北坞。沙门汇征铭。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全付。吴郡昆山人也。幼随父商于豫章。闻禅寂之说乃有厌世之志。白求出家。父愠形于色。愠止复白者三。父异其诚率略许之。遂诣江夏投清平大师。问曰。尔来何求。付曰。志求法也。清平师怜其幼而抱器。抚以纳之。夙兴夜号殊于群童。及长为之落饰寻登戒度。奉师弥谨捡身弥至。问法无厌饫见性不龌龊。清平颔而许之。一旦谓人曰。吾闻学无常师。吾非匏瓜。岂系于此而旷于彼乎。遂辞师而抵宜春之仰山礼南塔涌禅师。应对言语。深认仰山之势。顿了直下之心。仰山冁然器重之。拳拳伏膺栖神累载。后游于庐陵。安福县宰杨公建应国禅院。请付居之。禅徒子来堂室畟满。杨宰罢任。其乡人复于鸽湖山建院。迎以居之。廉使上闻锡名曰清化禅院。禅徒麇至请问者墙进。皆不我屈。岂多让于前辈乎。有同里僧谓付曰。父母之乡胡可弃也。任缘徇世愿师归欤。遂别鸽湖而还故国。时吴越文穆王钱氏命升阶。赐之衣衾钵器有加礼焉。丁西岁钱城戍将。辟云峰山建清化禅院。召以居之。次忠献王钱氏遣使锡以紫袈裟。付上章累让。再赐之又让之。遂故以纳衣。付曰。吾非荣其赐而饰让也。恐后人之仿吾而逞欲矣。寻赐号曰纯一禅师。又固让之。付不以情忘情故情真。不以道求道故道直。所居院之殿宇堂室。人竞崇建之。铸钟千馀斤。新额曰云峰清化禅院。云水之侣辐凑。眷眷不欲舍旃。开运四年丁未岁秋七月示疾。谓众曰。生也法起。殁也法灭。起灭非言论所及也。安然而逝。有大雨疾风以震林木拔矣。享年六十六。腊四十有五归窆于山之北坞。弟子应清等十馀人。奉师遗训不坠其道焉。僧主汇征为塔铭。建隆二年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 【介绍】: 五代时僧。北海人,俗姓王。幼出家,年十九纳戒。历参宗匠,至漳州,嗣罗汉桂琛,与法眼文益为同门。初住抚州崇寿寺。南唐李璟保大二年,请复住金陵清凉院,赐号悟空禅师。卒于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8 【介绍】: 五代僧。馀杭人,俗姓鲁。七岁即削发于新定智通院。南唐国君李昪迎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卒谥大法眼。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58 俗姓鲁,余杭(今属浙江)人。五代时僧人。法眼宗创始人。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戒。先从育王寺希觉律师学律,后南游入闽,参长庆慧棱禅师及宣法大师,终往漳州罗汉寺学于桂琛,遂得法。晚年在金陵清凉山报恩禅院传法,深受南唐中主礼遇。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谥“大法眼禅师”。《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有语录传世。《全唐诗》存诗1首,另《景德传灯录》、《唐诗纪事》等书中尚存其诗偈13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讳文益。馀杭鲁氏子。七龄秀发。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诣越州开元希觉律师。受具足戒。及觉公盛化四明。益往习毗尼。工文章。觉大奇之。俄辞去。初谒长庆棱道者。无所契悟。与善脩洪进。自漳州抵湖外。将发而雨。溪壮不可济。顾城隅有古寺。解包休于门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炉。见益而曰。此行何之。曰行脚去。又问如何是行脚事。对曰不知。曰不知最亲。益疑之。三人者附火。举肇公语。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老僧又曰。山河大地与自己。是同是别。益曰同。琛竖两指。熟视曰。两个。即起去。益大惊。周行廊庑。读字额曰石山地藏。顾语脩辈曰。此老琛禅师也。意欲留止。语未卒。琛又至。雨已止。业已成行。琛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乃指庭下石曰。此石在心内。在心外。益曰在心内。琛笑曰。行脚人著甚来由。安块石在心头耶。益无以对之。乃俱求决择。寻皆出世。益住临川崇寿。僧子方者问曰。公久亲长庆。乃嗣地藏。何意哉。益曰。以不解长庆说。万象之中独露身故。子方举拂子示之。益曰。拨万象。不拨万象。子方曰。不拨万象。益曰。独露身𡁠。子方曰。拨万象。益云。万象之中𠰚。子方于是悟旨。叹曰。我几枉度此生。益谓门弟子曰。赵州曰。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世间法尚有门。佛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诸佛诸祖。秖于仍旧中得。如初夜钟。不见有丝毫异。得与么恰好。闻时无一声子闹。何以故。为及时节。无心曰死。且不是死。止于一切。祇为不仍旧。忽然非次闻时。诸人尽惊愕道。钟子怪鸣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渐热。则不可。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赚。须知校丝发不得。于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时。盖为赚。所以不仍旧。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日只是尘劫。但著衣吃饭。行住坐卧。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又曰。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爱底事。直教去尽。才有纤毫。还应未可。祇如汝辈睡时。不瞋便喜。此是三界昏乱。习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乱。盖缘汝辈杂乱所致。古人谓之夹幻金。即是真。其如矿何。若觑得彻骨彻髓。是汝辈力。脱未能如是。观察他什么。楼台殿阁。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又曰。出家儿。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石头初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则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乃作参同契。首言竺土大仙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亦只寻常说话。夫欲会万物为自己去。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已而又嘱曰。光阴莫虚度。所以告汝辈。但随时及节。便得。若也移时失候。即虚度光阴。于非色中作色解。于非色作色解。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得否。若与么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什么用处。但守分过时好。尝指竹问僧曰。还见么。曰见。益曰。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曰总不与么。益笑曰。死急作么。有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国主驾至。慰问甚勤。闰月望。剃发沐浴。辞众讫。跏趺而化。颜貌久而如生。阅世七十有四。坐五十有四。夏公卿李建勋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丹阳乡建塔。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玄沙论三句。初无金银铜轮之语。不然。殆与教乘何异哉。琛公精深广大。唯以直下便见。拟成剩法为要。非三句所能管摄也。益以仍旧自处。以绝渗漏句为物。颇事边幅。而永明乃其的孙。岂所谓深山大泽。龙蛇所由生者耶。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鲁氏馀杭人。七龄即获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削染。甫弱冠。从希觉律师。登具于越之开元寺。既而觉师。又以毗尼之道。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益仍听禀焉。未几南游。止长庆法会。俄偕友出湖湘。过漳浦遇罗汉琛公于地藏寺。琛公问云。上座何往。答行脚去。云行脚事作么生。答不知。云不知最亲切。益有省。遂求咨决于琛焉。 后至临川。州收请以崇寿院出世。茶筵罢。四众围绕升座。益谓众云。诸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语。聊为举古人一则现成公案去也。珍重。便下座。时有僧于座下出礼拜。益云好问著僧方欲伸问。次。益云。长老未开堂。不答话。 有子方上座。自长庆来。益举棱和尚偈。问云。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子方举起拂子。益云。恁么会又争得。进云。和尚尊意如何。益云。唤什么作万象。进云。古人不拨万象。益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说什么拨不拨。子方悟。述偈投诚。 江南国主。承益教戒。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号。上堂。古人道。我立地待汝构去。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构去。还有道理也。无。那个亲那个疏。试裁断看。 住清凉上堂。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便解道。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参同契语。岂不是会万物为己么。上座若能会万物为己去。尽大地无一法可见。后头道。光阴莫虚度。是古人恐尔移时失节。苦口叮咛如此。珍重。 显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闰月五日。剃澡毕集众告别。跏坐而逝。寿七十四。腊五十五。谥大法眼。塔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名无相。后主为文勒颂德。韩熙载铭。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文益。姓鲁氏。馀杭人也。年甫七龄挺然出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伯。弱年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于时谢俗累以拂衣。出樊笼而矫翼。属律匠希觉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场。觉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也。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损。振锡南游止长庆禅师法会。已决疑滞。更约伴西出湖湘尔日暴雨不进。暂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涨之患耳。遂参宣法大师。曾住漳浦罗汉。闽人止呼罗汉。罗汉素知益在长庆颖脱。锐意接之。唱导之由玄沙与雪峰血脉殊异。益疑山顿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挂囊栖止。变涂回轨确乎不拔。寻游方却抵临川。邦伯命居崇寿。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江南国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既传法而有归。亦同凡而示灭。以周显德五年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国主纡于方丈问疾。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加趺而尽颜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腊五十五。私谥曰大法眼。塔号无相。俾城下僧寺具威仪礼迎。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焉。益好为文笔。特慕支汤之体。时作偈颂真赞。别形纂录。法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钟山道钦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为碑颂德。韩熙载撰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61 【介绍】: 五代时僧。豫章新淦人。俗姓杨。七岁出家。二十岁于开元寺受戒。后至福州,嗣罗山道闲。归住龙泉十善道场。保大九年,南唐李璟召住金陵龙光禅苑,署觉寂禅师。建隆二年移住洪州大宁院,旋卒。谥玄寂禅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61 俗姓杨,豫章新淦(今江西新干)人。7岁出家,20岁于开元寺受戒。后至福州,嗣罗山道闲。归住龙泉十善道场。保大九年(951),南唐元宗召住金陵龙光禅苑,署觉寂禅师。建隆二年(961)移住洪州大宁院,旋卒。谥玄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刘。受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终。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宝峰禅院。卒谥大觉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庙香炉。一条白鍊如何会。第一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无。首座会先师意。即未也。庐于普会塔之旁。三年而去。经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长生气不常。复曰。大众还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符信。且如诸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两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自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先是马大师。殁于豫章开元寺。门弟子怀海智藏辈。葬舍利于海昏石门。海亦庐塔十馀年。乃沿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海遗踪也。吴顺义初。告众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号圆寂。谥大觉禅师。得法上首殷禅师。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7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临安人,俗姓黄。少出家于临安朗瞻院,后至天台山受戒。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禅,嗣清溪洪进。后住洪州上蓝精舍。宋齐丘见而异之,历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所至学徒自成规矩。南唐李煜闻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庐山圆通院。卒谥道济禅师。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溪。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之上蓝寺。楚国宋公齐丘。至于经堂。僧众趋迎。德阅经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顾答。宋公问。上座看甚经。德举示之。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德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已。而学徒自成规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申其裙。以当被。后主闻其名。致至金陵。问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创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钱建寺。于庐山之阴。石耳峰之下。开基日。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赐名圆通焉。本朝遣使。问罪江南后主。纳土矣。而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大将军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禅者惊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长老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禅者何为而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禅无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德自起击之。禅者乃集。翰再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也。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脱离世缘。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门人累青石为塔。曰他日塔作红色。吾再至也。乃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谥曰道济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俗姓吴。七岁依雪峰义存出家。受戒后,游方至筠阳,参九峰道虔,遂为其法嗣。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学徒云集。南唐李璟召问之,诏居扬州祥光院。复乞归山,栖止翠岩院。卒谥法性禅师。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无殷。殷生吴氏。福州人也。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爱其纯粹。化其亲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辞游方至九峰虔公。问汝远来何所见。当由何路。出生死。对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挥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怿。请曰。岂无方便。曰汝问我。殷理前语。问之。曰奴见婢慇勤。殷于是依止十馀年。虔移居石门。亦从之。及虔殁。去游庐陵。至永新。见东南山奇胜。乃寻水而往。有故寺基。盖文德中。异僧达奚道场。遂定居学者云集。唐后主闻其名。诏至金陵。问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杨州祥光寺。恳辞归西山。诏住翠岩。又住上蓝寺。赐号澄源禅师。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三月二日令侍者开方丈。集大众曰。后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于是泊然而化。阅世七十。坐夏五十。谥法性禅师。塔曰妙相。 赞曰。石霜言。遍界不曾藏。而其子闻公。临化曰。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九峰言。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何处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临化曰。后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予观其父子兄弟。语言行履。如形著影出。声呼谷应。而近世禅者。尚伫思。可悲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潜。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谒清凉法眼。一见异之。许入室。一日问曰。子参请外看甚么经。师曰。华严。法眼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师曰。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法眼曰。空具六相否。师不能答。法眼曰。子却问我。师如语而问。法眼曰。空。师言下开悟。法眼曰。子作么生会。师云。空。法眼然之。后因四众士女入寺。法眼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今睹金银朱紫杂遝。是破戒否。师曰。好个入路。法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为王侯所重在。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署慈化定慧之号。周显德元年。建慧日永明寺。请师居之。为开山始祖。众常五百。果符法眼之记。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当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美容姿。躯干颀硕。匈有七黑子。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院真寂禅师。薙染。既明戒检。入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自尔遍历禅会。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顿了心地。阅藏典于衢之古刹。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及诣鄞礼育王塔。见舍利红色。行悬钟外。潜悲喜交集。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行普贤忏法三七日。感遍吉降瑞。其所御象鼻。枕道场所。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授菩萨戒造大伽蓝。慧日永明。以居之。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月别给俸示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将入棺。白光昼发。十月茶毗于龙井。收舍利无算。有屠者。自以罪恶不可忏悔。展襟向火聚。请求不得。则死于火。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天台韶国师。建塔以葬。癸酉塔顶时起白光。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曾奉诏创建六和塔。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永泰人,俗姓张。闽王延钧龙启初,受戒于国师神晏,后参禅师道溥。南唐李璟保大末住泉州开元上方院。留从效延主漳州保福院。宋太祖建隆三年,辞归贵湖。刺史陈洪进奏授紫方袍,号性空禅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长溪人,俗姓陈。初于龟山出家,受戒后,游诸方。参石霜庆诸,未契法意,转参岩头全豁,服其心传。王审知请居福州罗山,赐号法宝禅师,世称罗山和尚。卒于山。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罗山道闲禅师。长溪陈氏子。出家龟山。年满受具。遍历诸方。尝谒石霜。问。去住不宁时如何。霜曰。直须尽却。师不契。乃参岩头。亦如前问。头曰。从他去住。管他作么。师于是服膺。闽帅饮其法味。请居罗山。号法宝禅师。僧辞保福。福问。甚处去。曰。礼拜罗山。福曰。汝向罗山道。保福秋间上府朝觐大王。置四十个问。头问。和尚忽若一句不相当。莫言不道。僧举似师。师呵呵大笑曰。陈老师自入福建道洪塘桥下一寨。未曾见有个毛头星现。汝与我向从展道。陈老师无许多问头。祗有一口剑。一剑下有分身意。有出身路。不明便须成末。僧回举似福。福曰。我当时也祗是谑伊。至秋入府。师特为办茶筵请福。福不赴。却向僧曰。我中间曾有谑语。恐和尚问著。僧归举似。师曰。汝向他道。猛虎终不食伏肉。僧又去。福遂来。临迁化。上堂集众良久。展左手。主事罔测。乃令东边师僧退后。又展右手。令西边师僧退后。乃曰。欲报佛恩。无过流通大教。归去也珍重。言讫莞尔而寂。 系曰。岩头门下得法者。传灯现录六人。而二彦一闲最著。僧统仅传瑞岩彦。而玄泉彦与闲师不载。予故表之。使知黄龙明招二公所自出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称木平和尚。南唐中主待以师礼,迎至金陵供养。法眼文益有诗相赠。卒谥真寂禅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称木平和尚。南唐国主待以师礼,迎请供养。法眼文益有诗相赠。卒谥真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木平和尚。不知何许人。游戏江浒。语言无度。踪迹诡异。人不能测识。李后主。尊为圣师。尝挂木瓶杖头。一日赴内斋坐。顷忽不见。后主问曰。和尚何在。因引瓶自蔽。应曰。某在此澡浴。后主拜之。木平曰。陛下见群臣。勿言臣在瓶中浴。后主笑曰。和尚见人。亦勿道吾拜汝。尝出入禁中。他日从登百尺楼。后主问其制度佳否。对曰。尤宜望火。初不谕其意。后数年。木平卒。淮甸大扰。烽火交驰。后主尝于是登望。以占动静。后主素爱庆王。问木平寿命。曰年七十。是岁病亡。年十七。盖反语耳。为建寺宫侧居之。奉事隆笃焉。本名木瓶。后讹为木平。或云。木平山名。师居处也。法眼禅师赠诗云。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城阙今日来。一沤曾已晓。为大宗匠所与。木平故个中人。盖混迹以警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