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神魔
神灵,鬼怪。 南朝 齐 祖冲之述异记:“天授英辅,神魔所拟,有征无战,蕞尔小虏,不足制也。”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二章:“每当 大海 的嘴唇一沾上海笛的笛哨,他就觉得这种乐器有一种神魔般的力量,能引得他灵魂出壳,遨游宇宙,忘怀了身内和身外的一切。”
《國語辭典》:灵怪(靈怪)  拼音:líng guài
1.神奇诡怪。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唐。柳宗元〈龙马图赞。序〉:「其状龙鳞虺尾,拳毛环目肉鬣,马之灵怪有是耶?」
2.神鬼妖怪。晋。郭璞〈山海经。序〉:「游魂灵怪,触象而构。」宋。苏轼〈神女庙〉诗:「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國語辭典》:金箍棒  拼音:jīn gū bàng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主角孙悟空所持的兵器。原为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深浅的一块神铁,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可大可小,两端套有金箍,中间为一段乌铁,上刻「如意金箍棒」,是一件十分厉害的特殊武器。《红楼梦》第五四回:「只见孙行者驾著筋斗云来了,看见九个魂,便要拿金箍棒打,吓得九个魂忙跪下央求。」《老残游记》第六回:「总有一天碰著大圣不高兴的时候,举起『金箍棒』来给他一棒,那他就受不住了!」
《國語辭典》:混世魔王  拼音:hùn shì mó wáng
比喻扰乱世界,带来烦恼、灾难的人。《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國語辭典》:哼哈二将(哼哈二將)  拼音:hēng hā èr jiàng
原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作者根据佛教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附会而成的两员神将。形象威武凶猛,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后用以比喻权势者手下,狼狈为奸、仗势欺人的两个人。如:「他们二人仗著在官府做事,便胡作非为,真是名副其实的哼哈二将。」亦可比喻行为迥异却能相互配合的一对伙伴。清。邱园《虎囊弹》:「(净):『来!咱问你:两旁两个鸟大汉他叫什么?』(丑):『这是哼哈二将。』」
《漢語大詞典》:七十二变化(七十二變化)
神魔小说《西游记》写 孙悟空 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后以七十二变化形容诡变多端。《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位,都学成了。”《工人歌谣选·到处逐瘟神》:“到东东叫滚,到西西喊打,尽你七十二变化,遮不住那条狼尾巴。”
《國語辭典》:沙悟净(沙悟淨)  拼音:shā wù jìng
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人物。本为灵霄殿捲帘大将,后随唐僧往西天取经。《西游记》第八回:「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
《漢語大詞典》:沙和尚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 沙悟净 的别名。《西游记》第二二回:“ 三藏 见他行礼,真像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 沙和尚 。”参见“ 沙悟浄 ”。
分類:神魔
《國語辭典》:沙悟净(沙悟淨)  拼音:shā wù jìng
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人物。本为灵霄殿捲帘大将,后随唐僧往西天取经。《西游记》第八回:「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
《漢語大詞典》:金箍咒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收紧 孙悟空 头上金箍的咒语。《四游记·观音路降猴妖》:“又把三篇金箍儿咒念熟,假如路上降来的妖怪,可叫他跟取经人,收心向善;若不服,可念此箍儿咒,自然见面生服。”后比喻用以束缚的东西。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任你怎样地努力,怎样地挣扎,总不外是一个沐猴而冠,总打不破这样一条宿命的金箍咒。” 刘笃庆 《把敌人挤出蒲阁寨》:“这挤敌人的‘挤’字就像金箍咒,箍得敌人整天嚎叫。”
三种鬼神魔
【佛学次第统编】
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识别。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二、堆剔鬼 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剌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或诵戒本,如是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馀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三、魔恼 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
一、作违情事 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
二、作顺情事 则可爱五尘,令人心著。
三、非违非顺事 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魔能现诸形相,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馀时之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也。
〔二、惕鬼〕(音堆,惕音剔。)惕即恶夜叉。摩诃止观云: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等辈,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摩诃,华言大。拘那含,梵语具云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三、魔罗鬼〕,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著,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