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拜冬
会郎
穿素
带孝
国民礼仪范例
糙人
尔汝之交
棺中悬镜
《国语辞典》:拜冬  拼音:bài dōng
冬至日相贺的礼俗。《俚言解。卷一。拜冬》:「冬至称贺谓之拜冬,然冬至贺而夏至不贺者,汉杂事云:『冬至阳事起,君子道长故贺,夏至阴事起,君子道消故不贺。』」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一。拜冬》:「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揖,谓之『拜冬』。」
《漢語大詞典》:会郎(會郎)
旧时礼俗,成婚后新郎随新娘回娘家会亲,女家设宴款待,谓之“会郎”。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其两新人於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亲家广设华筵,款待新壻,名曰会郎。”
《国语辞典》:穿素  拼音:chuān sù
民间礼俗在除丧脱白后,更换素服一段时间,俗称为「穿素」。
《國語辭典》:带孝(帶孝)  拼音:dài xiào
死者的亲属和亲戚,在一定丧期内穿著孝服,或在袖子上缠黑纱、头上扎白绳等,表示哀悼。也作「戴孝」、「挂孝」、「挂孝」。
《国语辞典》:国民礼仪范例(国民礼仪范例)  拼音:guó mín lǐ yí fàn lì
西元1970年,内政部依传统礼俗和现代生活状况而制定的礼仪范例。《国民礼仪范例》与《国民生活须知》(西元1968年颁行)均为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中期,中华民国政府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物,系属国家对于人民的食、衣、住、行、育、乐等日常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规范化作为。参见「国民生活须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条。
《国语辞典》:糙人  拼音:cāo rén
不谙礼俗规矩的粗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老弟,你瞧愚兄是个糙人,也不懂得如今那些拜老师收门生的规矩。」
《国语辞典》:尔汝之交(尔汝之交)  拼音:ěr rǔ zhī jiāo
两人不拘礼俗,直接以尔汝相称。比喻亲密的交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句下刘孝标注引《文士传》:「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也作「尔汝交」。
《漢語大詞典》:棺中悬镜(棺中懸鏡)
古代礼俗。古人于大殓时用镜悬棺前照尸,取光明破黑暗之义。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棺中悬镜》:“世人大殮,用镜悬棺前以照尸者,谓取光明破暗之义……汉书·霍光传: 光 之丧,赐东园温明。 服虔 曰:‘东园处此器,以镜悬盖上。’则是棺中悬镜,其来尚矣。”
分類:礼俗大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