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知
示意;示知。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门生:“ 檜 大怒曰:‘我杀 赵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风知 临安府 曹泳 ,罗致其隶辈。”
分類:示意示知
《國語辭典》:传示(傳示)  拼音:chuán shì
1.告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汝曹于戎马之閒,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董西厢》卷七:「见妻儿、太君都传示。但道我擢高第,教他休更许别人,俺也则不曾聘妻。」
2.倾诉。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你著我和谁传示,只落得清减了脸上胭脂。」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ì
把自己的意思告晓他人。《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i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处所招贴的文书或通告。《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发几张告示,预先晓谕地方上的百姓。」
《漢語大詞典》:寄示
谓送给人看,示知。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六:“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东藩 《后汉演义》第八五回:“ 权 将来书閲毕,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罢手,仍催 孙权 引兵就道。”
分類:送给示知
《漢語大詞典》:知希
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后用“知希”表示知己难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
《漢語大詞典》:兼示
谓一并示知。 鲁迅 《准风月谈·答“兼示”》:“第二天看见了《自由谈》上的 施蛰存 先生《致黎烈文先生书》,也是‘兼示’我的,就再来说几句。”
分類:一并示知
《國語辭典》:赐示(賜示)  拼音:sì shì
1.书信中敬称别人的来信。
2.请给予明示。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行道图写地形,具以赐示。」
《國語辭典》:裁示  拼音:cái shì
上级长官对事情的决定或批示。如:「奉上级裁示。」
分類:定夺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