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皇族,鲜卑族。拓跋绍杀其父道武帝,磨浑斩绍帐下二人奔拓跋嗣。嗣即位(明元帝),以功封长沙公,为定州刺史,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 【介绍】: 即菩提达摩。或作达磨。高僧。南朝梁时南天竺国王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为西土禅宗二十八世传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普通中迎至金陵与谈佛理。谈不契合,乃渡江入魏传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九年,人莫测其玄妙。传《楞伽经》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禅宗得流传中国。世称中土禅宗初祖。
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达磨姓刹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来至东土,与梁武语,机缘不契,度江来归,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终(大通二年即孝庄建义元年)。梁武帝追慕为碑,昭明为祭文,是为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刹帝利种。资性开朗。神慧无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游化其国。受王供养。以神通力。知其密迹。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辨所施珠。而磨才智无碍。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以承统寄。磨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顺世。遂躬行阐导。破伏六宗。然观震旦。有大乘气象。故附舶东来。阅三寒暑。达于南海。时梁大通元年也。广州既备礼迎接。即驿奏武帝。帝诏至。慰劳勤渥。问曰。朕自御极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上终无所领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终日嘿然。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钦磨道德。三诏不起。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从其诲励九年。乃命之曰。时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以王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拜授袈裟。以表信。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观震旦。惟楞伽经。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灭。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岁。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葱岭手𢹂只履。翩然独迈。问之曰。西天去云归以闻。诏启。圹视之。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咨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神僧传·卷第四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帝亲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省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芦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何去。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氏,出家落发后改名法密。受戒后喜游方,遍历诸国,至隋。文帝开皇十年奉帝旨延入京师,住兴善寺翻译佛经。炀帝即位,于洛阳上林园内置译经馆,征达摩笈多及诸学士任之。所译经论七部三十二卷,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华言虎氏。刹帝利种。年二十三。出家于中贤豆。师事沙门觉密落发。二十五年。从沙门德施。沙门普照。受具。通大小乘经论。又从照师行乞食。禅观法三年。略窥户牖。俄而事照师赴吒伽国王之请。留一年。迨师云返。独留四年。居天游寺。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自兹行役。倍多见闻。商旅盛传。以支那大国。三宝郁兴。然犹未之信。及踰雪岭所传益真。于是始系心焉。间关跋涉。屡移岁叙。开皇十年。冬抵京师。旋处大兴善寺。笈多经洞字源。论穷声意。推居译首。允惬舆情。炀帝定鼎洛都。弥加崇向。诏开翻经馆于上林中。招徕俊彦。讫大业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也。唐武德二年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力加反)国人也。刹帝利种。姓弊耶伽啰。此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年二十三。往中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此云耳出。于究牟地。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僧伽啰磨。此云众园。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此云学密。阿遮利夜。名旧拿达多。此云德施。又一阿遮利夜。名为普照。通大小乘经论。咸能诵说行宾茶夜法。谓行乞食者。旧名为分卫。入第耶那。此云念修。旧为禅那取持诃那。并讹僻也。恒入此观以为常业。笈多受具之后仍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窥户牖。后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从师至彼经停一载。师还本国。笈多更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此云天游也。天谓国王。游谓僧处。其所王立故名天游。旧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谓司也廷也。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世依字解。招谓招引。提谓提携。并浪语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斗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闻见倍多。北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振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初虽传述不甚明信。未作来心。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遂往迦臂施国。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笈多遂将四伴。于国城中二年停止。遍历诸寺备观所学。远游之心尚未宁处。其国乃是。北路之会。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于商客所。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此。非惟观其风化。愿在利物弘经。便踰雪山西足。薄祛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多国。此诸国中并不久住。足知风土诸寺仪式。又至渴罗槃陀国。留停一年。未多开导。又至沙勒国。同伴一人复还本邑。馀有三人停在王寺。谓沙勒王之所造也。经住两载。仍为彼僧讲说破论。有二千偈。旨明二部。多破外道。又为讲如实论。亦二千偈。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前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系心东夏。无志潜停。密将一僧间行至乌耆国。在阿烂拿寺。讲通前论。又经二年渐至高昌。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述。又至伊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乃任前行。遂达于瓜州。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殁。独顾单影届斯胜地。静言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华言略悉。又奉别敕令就翻经。移住兴善执本对译。允正寔繁。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至于宣解大弘微旨。此方旧学频遣积疑。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言前。戒地夷而静。智水幽而洁。经洞字源论穷声意。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晨宵。法言通内外。又性好端居简绝情务。寡薄嗜欲息杜希求。无倦诲人有踰利己。曾不忤颜于贱品。轻心于微类。遂使未睹者倾风。暂谒者钦敬。自居译人之首。惟存传授。所有覆疏务存纲领。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徵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梵本新经一时斯断。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始于开皇中岁。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所翻经论七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具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未及练覆。值伪郑沦废不暇重修。今卷部在京。多明八相等事。有沙门彦琮。内外通照华梵并闻。预参传译偏承提诱。以笈多游履具历名邦。见闻陈述事逾前传。因著大隋西国传一部。凡十篇。本传。一方物。二时候。三居处。四国政。五学教。六礼仪。七饮食。八服章。九宝货。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斯即五天之良史。亦乃三圣之宏图。故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词极纶综。广如所述。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青州居士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异。其云。此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有沙门法经彦琮等。对云。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众藏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群录。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塔忏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因断之。时有秀才儒林郎侯白。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多叙感应。即事亟涉。弘演释门者。白字君素。本相邺人也。识敏机对损崇台省。帝以多闻前古爰引。宾王观国程器终于此职。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论两卷。卿以文学之富。镜达玄儒等教。亦明三世因果。但文言隐密。先贤之所未辩。故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在显发儒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盖卿博识有据。故能洞此幽求。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冯学通玄素偏工数术。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故演斯致。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东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西天所陈。何无两端之例。然则先译诸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符。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意。指撝之际于斯取失。故众经算数之法。与东夏相参。十十变之旁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隶经诰。故即而叙之。至开皇十五年。文皇下敕。令翻经诸僧撰众经法式。时有沙门彦琮等。准的前录结而成之。一部十卷。奏呈入内。并见隋代费氏诸录。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本预细衣。周朝从废因俗。传通妙精玄理。开皇之译。即预搜扬。敕召入京。从例修缉。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舒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函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敕行之所在流传。最为该富矣。
赵酋摩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磨。唐时西赵蛮酋长。太宗贞观中,率所部万余户内附。二十一年,以其地为明州,以酋摩为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知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本于阗国人,名尸罗达摩。通华、梵语。德宗贞元中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龙兴寺僧请戒法为译主,译《十地经》、《回向轮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尸罗达磨。华言戒法。于阗人。居北庭。为大法师。贞元中。沙门悟空。偕节度使杨袭古。于北庭龙兴寺。请法为译主。出十地回向轮等经。法躬读梵文。兼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既缮写。属沙门不通所译经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梵夹留龙兴寺藏。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尸罗达摩。华言戒法也。本于阗人。学业该通善知华梵。居于是国为大法师。唐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其本道节度使杨袭古。与龙兴寺僧请法为译主。翻十地经。法躬读梵文并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又译回向轮经。翻传才毕缮写欲终。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讫回。与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等。相随入朝。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其梵夹留北庭龙兴寺藏。赍所译唐本至京。即贞元五载也。法译事方终。却回豁丹。豁丹一云于遁。此皆岭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语云瞿萨怛那。华言乳国。亦云地乳也。
苏唐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西南部族酋长,清远国王。德宗贞元九年,率其部族诣剑南西川内附。
敬新磨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以伶人事后唐庄宗。时诸伶独新磨善俳,其语最著。数番引庄宗悦,赐之甚厚。庄宗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令挡马切谏,庄宗怒,欲杀之,赖新磨为谐语得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镜新磨。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唐时伶官。善滑稽俳谐,庄宗宠信之。常能以俳语谏庄宗之失政。明宗长兴三年(932)因受贿被挞。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旧五代史·唐明宗纪》、《新五代史·伶官传》、《五代史补》卷二、《北梦琐言》卷一九。《游宦纪闻》卷一录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人,字遥隐。圣宗统和初拜南面林牙,从太后御宋师,为前锋,臂中流矢,拔而复进。累迁北院大王。后又攻宋至定州,卒于军。
释惟善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三
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肃然加敬。十馀年而衲子方集。至百许人。善见来者。必勘验之。有僧才入方丈。画有圆相呈善。善喝曰。遮野狐精。其僧便作掷势。以脚拶之三。善曰蒿箭子。其僧礼拜。善便打。又问僧。近离甚么处。对曰。大别。曰。在大别。多少时。对曰。三年。曰。水牯使什么人作对。曰。不曾触他一粒米。曰。二时吃个什么。僧无语。善便打。又问僧。近离甚么处。对曰。安州。曰。什么物与么来也。对曰。请师辩著。曰。驴前马后汉。僧喝之。曰。驴前马后汉。又恶发作么。僧又喝。善便打。僧无语。善喝云。遮瞎驴。打杀一万个。有甚罪过。参堂去。有僧自号映达磨。才入方丈。提起坐具曰。展即遍周法界。不展即宾主不分。展即是。不展即是。善曰。汝平地吃交了也。映曰。明眼尊宿。果然有在。善便打。映曰。夺拄杖打倒和尚。莫言不道。善曰。棺木里瞠眼汉。且坐吃茶。茶罢映前白曰。适来容易触忤和尚。善曰。两重公案。罪不重科。便喝去之。又问僧。近离什么处。对曰承天。曰不涉途程。道将一句来。僧喝之。善便打。僧以坐具作摵势。善笑曰。丧车后掉药囊。又问俗士年多少。曰四十四。善曰。添一减一是多少。其人无对。善便打。乃自代云适来犹记得。问超山主。名什么。对曰。与和尚同名。善曰。回互不回互。对曰。不回互。善便打。又问僧。什么处来。对曰。远离两浙。近离鼎州。曰夏在什么处。曰德山。曰武陵溪畔。道将一句来。僧无语。乃自代曰。水到渠成。又问僧。什么处来。对曰。复州。曰什么物与么来。对曰。请和尚试辩看。曰礼拜著。僧曰喏。善曰自领出去。三门外与汝二十棒。善机锋峻。不可婴。诸方畏服法席。追还云门之风。南禅师尝曰。我与翠岩悦。在福昌时。适病寒。服药出汗。悦从禅侣遍借被。咸无焉。有纸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数。悦太息曰。善公本色作家也。 赞曰。明教在云门。一日闻白槌曰。请师宽充典座。明教翻筋斗出众。曰。云门禅属我矣。及住持。尝自外归。首座问曰。游山不易。明教举拄杖曰。全得渠力。首座夺之。即随倒卧。首座掖起度与拄杖。明教便打曰。向道全得渠力。余尝想见其人。今观善公施为。真克家子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师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肃然加敬。十馀年而衲子方集。至百许人。师见来者。必勘验之。有僧自号映达摩。才入方丈。提起坐具曰。展即遍周法界。不展即宾主不分。展即是。不展即是。师曰。汝平地吃交了也。映曰。明眼尊宿。果然有在。师便打。映曰。夺柱杖打倒和尚莫言不道。师曰。棺木里瞠眼汉。且坐吃茶。茶罢。映前白曰。适来容易触忤和尚。师曰。两重公案喝出。又问僧近离何处。曰承天。曰不涉途程道将一句来。僧喝之。师便打。僧以坐具作摵势。师笑曰。丧车后掉药囊。又问。俗士年多少。曰四十四。师曰。添一减一是多少。其人无对。师自代云。适来犹记得。又问。僧何处来。曰德山。曰武陵溪畔。道将一句来。僧无语。乃自代曰。水到渠成。师机锋峻不可婴。诸方畏服。法席追还云门之风南禅。师尝曰。我与翠岩悦。在福昌时。适病寒。服药出汗。悦从禅侣遍借被。咸无焉。有纸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数。悦太息曰。善公本色作家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邹德基,字公履,号二樗,又号磨蝎居士。无锡人。迪光子,国子生。少负不羁之才,善诗文书画。工草书,尤工擘窠大字,字间有英绝气。
熊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光山人,字以仁。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被杖,谪国子学录。擢御史,巡按山东,平矿徒之乱。官至参政。
维基
熊荣(1484年—?),字以仁,号磨溪,河南汝宁府光州光山县人,军籍。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乡试第十八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会试第二百四名,登第三甲第五十五名进士。户部观政,授行人司行人,十四年四月因谏武宗南巡,受廷杖,降两京国子监学正。世宗即位,十六年(1521年)五月复行人原职,嘉靖元年(1522年)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四年巡按直隶,八年巡按山东,剿灭济南府流贼王文等。十年出为浙江按察司副使,十三年三月转陕西布政司右参政,致仕。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南阳人。字而静。号磨镜轩。
顾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铁卿,一字总之,号茶磨山人。工诗赋,善画,长于掌故。有《颐素堂诗钞》、《清嘉录》、《桐桥倚棹录》。
阎世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扬州人,字非凡,晚号墨磨老人。专工画荷,花开时每日至池边,谛观神状,作一花终日乃成。晚年作画用泼墨,用笔神速,顷刻可成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