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傅汝砺,字若金,西安府长安县人,陕西宁羌卫军籍。陕西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会试第三百四名,登第三甲第八十五名进士。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的一天,赵王朱厚煜只有一个小苍头侍寝,小苍头早上起床后却发现朱厚煜在床下自缢而死,赶紧叫唤王妃张氏以及朱厚煜的儿子成皋王朱载垸,但朱厚煜气绝已久。张氏和朱载垸上报情状,归罪于彰德知府傅汝砺、通判田时雨。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诏命械拿傅汝砺等到京拷问,判傅汝砺戍极边,田时雨判死刑,械送回河南斩杀,长史李愚等各自戍罚。当时有传言,朱厚煜为人素来优柔寡断,死前数日被侍从看到喃喃自语、似乎有所怨恨,是因张妃和朱载垸私通,所以自缢,其中内情外人不知,但朱载垸听到议论害怕了,因而和李愚等人称傅汝砺、田时雨因为宗室诸人犯法却被朱厚煜包庇,为此与朱厚煜发生冲突,导致朱厚煜愤而自缢。但其实之前赵王府宗室犯法并非大事,田时雨等未曾冒犯朱厚煜,朱厚煜也不恨他们。当时的舆论认为田时雨蒙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祥符人,字汝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累迁浙江右参议,倭寇犯青田,金力守孤城,城得保全。晋海道副使,以伉直忤贵幸,罢归。隆庆初,诏起补山西按察司副使,累官陕西巡抚。引疾归。有《万历开封府志》、《传川文集》。
维基
曹金(1518年—1588年),字汝砺,号少川,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匠籍。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河南乡试第一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一百八十八名,登第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南通州知州,迁山东兖州府同知。累迁浙江温处道右参议,倭寇进犯青田,曹金力守孤城,城池得以保全。晋升浙江海道副使,嘉靖三十六年十月,曹金以病湿不习南方水土,总督侍郎胡宗宪为之代请改调,嘉靖皇帝认为曹金借生病躲避困难,下令夺职閒住,升台州府知府谭纶为按察司副使代替他。隆庆初,诏起补山西按察司副使,二年正月升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七月升陕西按察使,三年正月升陕西右布政使,四年五月升左布政使,五年五月升顺天府府尹,十一月升刑部右侍郎,六年三月户科给事中曹大野弹劾大学士高拱大不忠十事,其一为高拱在皇帝生病期间,与姻家刑部侍郎曹金饮酒作乐,无视皇帝之疾苦。万历即位,隆庆六年七月改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十二月准曹金养病归乡。万历十六年卒,赐祭葬如例。著有《万历开封府志》、《传川文集》。

人物简介

维基
管嘉福,字正甫,号砺山,山东高密县人。山东乡试第三十九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吏部观政,授应天府六合知县,起复任河南鄢陵知县。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革职为民。
武金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武金(1521年—?),字砺甫,号节庵,直隶真定府井陉县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顺天府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联捷癸丑科会试第一百六十四名,三甲第二百七十九名进士。大理寺观政,授山东长清知县,改河南新蔡县,升礼部主事,历任吏部稽勋司署员外郎事主事,任四十四年乙丑科会试同考官,掌礼二房。历考功司、文选司郎中,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三年正月升右佥都御史、提督抚治郧阳。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华汝砺(1523--1589)字用成,号昆源。明无锡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授刑部郎中,升浙江按察副使,备兵温州处州。会海水暴涨。毁田庐城廓,乃启坝以分水势。
维基
华汝砺(1523年—1589年),字用成,号昆源,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军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应天乡试第八十一名举人,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会试第一百十七名,二甲第六十四名进士。任刑部郎中,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恤刑四川,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兵备温处道。调云南按察司副使。
辛如金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辛如金(1528年—?),字汝砺,山东东昌府高唐州恩县人,民籍。山东乡试第二十四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六十名,三甲第九名进士。任直隶永平府推官,调江西宁州判官,升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周汝砺,字若金,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民籍,隆庆丁卯应天乡试解元,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应天乡试第一名,万历五年,登进士第二甲第三十八名。官南京礼部主事。
王之臣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之臣(1538年—1596年),改名王鏻,字荩夫,一字子砺,号见庵,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十一月二十五日生。治《诗经》,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由府学附学生举应天府乡试第六十七名,隆庆二年(1568年)联捷戊辰科会试第二百九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进士。授浙江鄞县知县,五年迁衢州府同知,万历三年(1575年)以考满迁刑部员外郎,六年为母老告假,求任职南京侍养,改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转礼部祠祭司,又迁贵州按察司佥事。以事贬荆州府通判,摄江陵县事。十二年擢升南京户部山东司主事,值地震,上二疏,后称病告归。十六年起补户部主事,踰年复以母丧归。二十一年复除户部,管理通州仓,二十二年擢尚宝司丞,奉使吊唁淮王丧事,便道归省,因病去世于家,年五十九。

人物简介

维基
黄如金,字汝砺,一字奇南,浙江杭州府海宁县人。进士出身。万历十六年戊子科浙江乡试举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二甲进士,仕至南安府同知。

人物简介

维基
周如砥(1550年—1615年),字季平,号砺斋,山东即墨(今属青岛市)人,同进士出身。幼年丧父,寄养于伯父周民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改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翰林院检讨,二十二年正月奉命编纂六曹章奏,二月充经筵展书官,又充正史纂修官,九月以母于氏殉父死莭,未获表扬,乞付史局收采入传。伯母孙氏抚养恩深,乞假归葬。历官右庶子。二十八年四月升左赞善兼简讨,二十九年二月充经筵讲官,九月升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三十一年七月与左谕德陶望龄主考应天府乡试,十二月升右谕德俱兼侍讲,三十三年十二月升左谕德,三十四年十二月升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次月掌右春坊,三十五年七月升国子监祭酒,三十六年五月以病乞休,三十七年九月以不候明旨,擅自出城,着冠带闲住。以文章著名,有《青黎馆集》。退休后仍关心社会,曾上书朝廷减免百姓苛捐杂税。为人雅好道教、释教,常与道士、僧人来往,据说也曾经信仰罗清教。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母恸而随死。

人物简介

维基
金汝砺,字启心,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同进士出身。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浙江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进士,授福建福安县知县,有清誉,多所规画。升南工部主事,督钱厂,综核廉明,积馀钱千万计。管理节慎库,省浮额二十万。奉旨纪录,榷龙关税,正课外奇羡数千金,白大司空,贮公帑,佐缓急。管理屯田,裁板枋脚,价数千金,中贵人齮龁之,不为动。江南水潦,淮东亢旱,条上救荒事宜,著《荒政录》。出知北直真定府,抱病卒。汝砺天性纯孝,父毋有疾,药必亲尝,溺必躬掖。
曾砺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曾砺(1556年—?),字守钝,号石甫,山东济南府阳信县人,民籍。丙子乡试三十六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三十四名,登三甲第一百六十八名。工部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改福建道监察御史,巡视北城,贵戚豪猾,敛手咋舌。呼为鱼头再见。又巡视光禄寺,改江西道御史,忤上意,谪汝州判官。未几谢病归,后数岁,以原官起用候补。会有司农卿以俸深推冢宰,砺揭参其贪墨,反中砺以危法,幸司农卿旋以克剥兵饷事败,乃得解。自是绝意仕进,日以阐发圣学,启牖后进为己任。。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八四
梁应高,号砺吾。东莞人。明神宗万历间布衣。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九有传。
段镤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段镤(16世纪—17世纪),字砺如,南直隶镇江府金坛县人。段镤的父亲段弘璧在古田知县任内被毒杀,他就徒步走到福建哭诉申冤,上司将凶手正法后才回家;万历四十年(1612年)他中举人,次年(1613年)联捷进士,获授嘉兴推官,任内多次平反冤狱。之后他转任户部郎中,外任永州知府有善政,升为广东巡海道副使,天启七年(1627年)以母亲逝世辞官归乡。他个性敦厚,祖产都让给兄长,崇祯十三年入祀乡贤祠。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四八
邹鎏,字石可。海阳(今潮州)人。明思宗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授户部主事,榷河西务兼管漕运,夙弊釐清。转本部员外郎,升四川司郎中。出知襄阳府,时张献忠据谷城,襄阳几陷,鎏练兵筹饷,出奇制胜,越四月而城得全。以荐署郧襄监军副使,官至太仆寺卿,以母老乞归。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一八有传。
维基
邹鎏(17世纪—17世纪),字石可,号如砺,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籍福建莆田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邹鎏是户部侍郎邹守愚的曾孙,嘉靖四十年举人、户部主事邹迪之孙,年幼失去父亲,有孝顺母亲名声,天启四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礼部观政,五年获授户部山东司主事,六年管理河西钞关税务,并兼管漕运,清除宿弊,八年升任员外郎,专理新饷,升四川司郎中,外任襄阳知府,就任前请假探望母亲,长跪受教后才前往履新。张献忠佔据谷城,襄阳几乎失陷,邹鎏就训练士兵、筹集粮饷,出奇制胜,四月后城池保全,御史林铭球上疏推荐他署任郧襄道监军副使;适逢士兵兵变,他开谕和平解决此事,不久张献忠诈降,上级打算用公帑犒军,他指出张献忠难以预料,不可相信,而且没有功劳,不能擅动库藏,因而违逆熊文灿,不久以母亲年老请求回乡。永历帝即位,擢任邹鎏为太仆少卿。永历七年(1653年)和郝尚久在潮州反正,拿出家产助饷;郭之奇上疏推荐他和洪梦栋适宜升用,不久李定国攻打新会败归,他就不再出仕,有《可园诗文集》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