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2,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难破
显过破
破惑
破惑(二)
破执我不应理
破法执不应理
破惑(三)
破三惑
破二执
看破红尘
二种破著
二种破戒人
五过──破戒五过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佛类词典(续上)
头破七分难破
显过破
破惑
破惑(二)
破执我不应理
破法执不应理
破惑(三)
破三惑
破二执
看破红尘
二种破著
二种破戒人
五过──破戒五过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头破七分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为鬼神所打,头作七分也。法华经陀罗尼品曰:「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杂语)谓为鬼神所打,头作七分也。法华经陀罗尼品曰:「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难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异义难问破斥之也。中论疏四本曰:「即难破之。」慈恩传四曰:「若有难破一条者,我则斩首相谢。」
(术语)于异义难问破斥之也。中论疏四本曰:「即难破之。」慈恩传四曰:「若有难破一条者,我则斩首相谢。」
显过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论者之立论,敌者不别立论法反对之,惟于论者之论法指摘其有过误,并辩结论之非,此谓之显过破。
(术语)因明论者之立论,敌者不别立论法反对之,惟于论者之论法指摘其有过误,并辩结论之非,此谓之显过破。
破惑
【佛学次第统编】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我者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之谓。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人我又分为二,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于他有此执,曰他我。然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则人我自我他我之无,自无待言,是毕竟无我也,是为究竟之真理。无我之义,甚深甚微,兹但略标,义不细述。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我者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之谓。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人我又分为二,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于他有此执,曰他我。然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则人我自我他我之无,自无待言,是毕竟无我也,是为究竟之真理。无我之义,甚深甚微,兹但略标,义不细述。
破惑(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无我」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有情无我者:如百法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后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若云无为法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
二、法无我 依于俗谛,假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种种差别,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
「二无我」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有情无我者:如百法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后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若云无为法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
二、法无我 依于俗谛,假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种种差别,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
破执我不应理
【佛学次第统编】
唯识论云:「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此执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便成大过。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又一作业,一受果时,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应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理亦不然。业果及身,与诸我合。属此非彼,不应理故。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风,应非常住。又我随身,应可分析,如何可执我体一耶?故彼所言,如童竖戏。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极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动?若谓虽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轮,似遍动者。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往来,非常一故。
又所执我,复有三种:
一者、即蕴 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馀行馀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二者、离蕴 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
一、若有思虑 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
二、若无思虑 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
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
一、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应是无常。
二、若无作用 如兔角等,应非实我。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否?
一、若非我见所缘境者 汝等云何知实有我?
二、若是我见所缘境者 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證涅槃;执著我见,沈沦生死。岂邪见能證涅槃,正见翻令沈沦生死?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馀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馀法,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唯识论云:「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此执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便成大过。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又一作业,一受果时,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应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理亦不然。业果及身,与诸我合。属此非彼,不应理故。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风,应非常住。又我随身,应可分析,如何可执我体一耶?故彼所言,如童竖戏。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极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动?若谓虽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轮,似遍动者。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往来,非常一故。
又所执我,复有三种:
一者、即蕴 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馀行馀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二者、离蕴 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
一、若有思虑 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
二、若无思虑 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
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
一、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应是无常。
二、若无作用 如兔角等,应非实我。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否?
一、若非我见所缘境者 汝等云何知实有我?
二、若是我见所缘境者 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證涅槃;执著我见,沈沦生死。岂邪见能證涅槃,正见翻令沈沦生死?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馀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馀法,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破法执不应理
【佛学次第统编】
唯识论云:「诸外道辈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
唯识论云:「诸外道辈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
破惑(三)
【佛学次第统编】
由一切相,生一切惑,无相之法,举一切相而尽破之,是为破惑。
由一切相,生一切惑,无相之法,举一切相而尽破之,是为破惑。
破三惑
【佛学次第统编】
三惑者,见思、尘沙、无明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用空观破见思,用假观破尘沙,用中观破无明。
三惑者,见思、尘沙、无明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用空观破见思,用假观破尘沙,用中观破无明。
破二执
【佛学次第统编】
破二执者,破我执法执也。二执义见前。
破二执者,破我执法执也。二执义见前。
看破红尘
【俗语佛源】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如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又如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如《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如《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序:「看破红尘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李明权)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如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又如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如《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如《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序:「看破红尘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李明权)
二种破著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破欲著〕,谓人于好色,多起贪欲。若观色是无常、不净等,则不生贪著之心,而得解脱之乐,是名破欲著。
〔二、破见著〕,谓人虽观色无常、不净,犹尚著法生见。若能了达色相本空,则不起于分别之见;是名破见著。
(出大智度论)
〔一、破欲著〕,谓人于好色,多起贪欲。若观色是无常、不净等,则不生贪著之心,而得解脱之乐,是名破欲著。
〔二、破见著〕,谓人虽观色无常、不净,犹尚著法生见。若能了达色相本空,则不起于分别之见;是名破见著。
二种破戒人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因缘不具足破戒〕,谓贫穷之人,衣食之缘不能具足,是以心生偷盗,即破于戒,是名因缘不具足破戒。
〔二、因缘具足破戒〕,谓人衣食之缘,虽皆具足,以心习恶,故好行恶事,于诸禁戒,多所毁犯,是名因缘具足破戒。
(出大智度论)
〔一、因缘不具足破戒〕,谓贫穷之人,衣食之缘不能具足,是以心生偷盗,即破于戒,是名因缘不具足破戒。
〔二、因缘具足破戒〕,谓人衣食之缘,虽皆具足,以心习恶,故好行恶事,于诸禁戒,多所毁犯,是名因缘具足破戒。
五过──破戒五过
【三藏法数】
(出四分律)
〔一、自害〕,谓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贪穷,福不归身,善神远离,是名自害。
〔二、为智所诃〕,谓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是名为智所诃。(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三、恶名流布〕,谓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亦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是名恶名流布。(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四、临终生悔〕,谓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是名临终生悔。
〔五、死堕恶道〕,谓毁戒之人,既绝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趣,是名死堕恶道。(梵行即净行也。)
(出四分律)
〔一、自害〕,谓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贪穷,福不归身,善神远离,是名自害。
〔二、为智所诃〕,谓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是名为智所诃。(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三、恶名流布〕,谓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亦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是名恶名流布。(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四、临终生悔〕,谓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是名临终生悔。
〔五、死堕恶道〕,谓毁戒之人,既绝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趣,是名死堕恶道。(梵行即净行也。)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