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地藏法也。
(术语)即地藏法也。
破地狱偈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镜录九曰:「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无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为二人引至地狱,于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使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之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之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得一四句偈。具说如上。王遂放逸,诵此偈时,当声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又谓无量寿经之「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文。汉朝玄通律师,破戒到阎魔厅。诵此文,阎魔礼拜。又法华经譬喻品之「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又寿量品之「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为破地狱之文。又密咒圆因往生集有智炬如来心破地狱咒。陀罗尼也。
(术语)宗镜录九曰:「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无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为二人引至地狱,于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使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之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之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得一四句偈。具说如上。王遂放逸,诵此偈时,当声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又谓无量寿经之「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文。汉朝玄通律师,破戒到阎魔厅。诵此文,阎魔礼拜。又法华经譬喻品之「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又寿量品之「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为破地狱之文。又密咒圆因往生集有智炬如来心破地狱咒。陀罗尼也。
破色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唯识论之异名。
(书名)唯识论之异名。
破邪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法琳选。广破傅奕之邪说。
(书名)二卷,唐法琳选。广破傅奕之邪说。
破邪显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邪道显正理也。
(术语)破邪道显正理也。
破邪即显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邪计邪执者,为直显正道正见也。是为三论宗之眼目。该宗破八迷,即以八不直显中道也。是为三论一宗之纲要。三论玄义曰:「但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沈沦,显正则上弘大法。」
(术语)破邪计邪执者,为直显正道正见也。是为三论宗之眼目。该宗破八迷,即以八不直显中道也。是为三论一宗之纲要。三论玄义曰:「但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沈沦,显正则上弘大法。」
破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受戒者一旦违反戒法也。破戒者所受之戒体,尚存于身中也。行事钞之三曰:「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馀力犹示于人天导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末法灯明记曰:「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
【佛学常见辞汇】
破坏佛所制的戒律。
(术语)谓受戒者一旦违反戒法也。破戒者所受之戒体,尚存于身中也。行事钞之三曰:「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馀力犹示于人天导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末法灯明记曰:「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
【佛学常见辞汇】
破坏佛所制的戒律。
破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正见也,即六十二见等。行事钞上之二曰:「破见者,谓六十二见。」
【佛学常见辞汇】
以邪见来破斥如来的正见。
(术语)破正见也,即六十二见等。行事钞上之二曰:「破见者,谓六十二见。」
【佛学常见辞汇】
以邪见来破斥如来的正见。
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法华经曰:「若闻此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以邪见来破斥如来的正法。
(术语)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法华经曰:「若闻此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以邪见来破斥如来的正法。
破法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四。以空假中三观,遍破诸惑也。
【三藏法数】
破法遍者,谓以三观能破之法,遍破诸惑也。藏通二教但用空观,破见、思惑,不得言遍。别教先以空观破见、思惑,次以假观破尘沙惑,后以中观破无明惑。无明未尽,亦不得言遍。今圆顿教三观,秖在一心,心空故一空,一切空即诸法皆空,空则三惑俱破也。心假故一假,一切假即诸法皆假,假则三谛皆立也。心中故一中,一切中即诸法皆中,中则无惑不破,无理不显,故名遍也。若上善巧安心惑破理显,不俟更破。由未安故,故须此破法遍也。(三谛皆立者,谓真谛、俗谛、中谛之法,皆建立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四。以空假中三观,遍破诸惑也。
【三藏法数】
破法遍者,谓以三观能破之法,遍破诸惑也。藏通二教但用空观,破见、思惑,不得言遍。别教先以空观破见、思惑,次以假观破尘沙惑,后以中观破无明惑。无明未尽,亦不得言遍。今圆顿教三观,秖在一心,心空故一空,一切空即诸法皆空,空则三惑俱破也。心假故一假,一切假即诸法皆假,假则三谛皆立也。心中故一中,一切中即诸法皆中,中则无惑不破,无理不显,故名遍也。若上善巧安心惑破理显,不俟更破。由未安故,故须此破法遍也。(三谛皆立者,谓真谛、俗谛、中谛之法,皆建立也。)
破法轮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僧二种之一。言提婆以五种之邪法二分如来之法轮僧也。(参见:破僧)
(术语)破僧二种之一。言提婆以五种之邪法二分如来之法轮僧也。(参见:破僧)
破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逆罪之一。此有二种:一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五种之邪法,与佛之法轮对立,以分离听闻佛之法轮之僧众也。二破羯磨僧,于同一界内作别种之羯磨(作法),而破羯磨僧之和合也。此中前者其罪最重,止于佛在世(佛灭后无转法轮故)。次者其罪轻,通于在世灭后。资持记上三之一曰:「破法轮者,立邪五法,尽形乞食、纳衣、树下、不食酥盐及鱼肉(五种之邪法也)。破如来四依八正,犯上品兰。破羯磨者,一界两众俱时作法,犯中品兰。」
【佛学常见辞汇】
破和合之僧,为五逆罪之一。有二种的破僧法,一是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了五种的邪法来和佛的法轮对立,以便分离听闻佛之法轮的僧众。二是破羯磨僧,即在同一界之内作别种的羯磨(法事),以破坏羯磨僧的和合。此中前者罪最重,后者罪较轻。
(术语)五逆罪之一。此有二种:一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五种之邪法,与佛之法轮对立,以分离听闻佛之法轮之僧众也。二破羯磨僧,于同一界内作别种之羯磨(作法),而破羯磨僧之和合也。此中前者其罪最重,止于佛在世(佛灭后无转法轮故)。次者其罪轻,通于在世灭后。资持记上三之一曰:「破法轮者,立邪五法,尽形乞食、纳衣、树下、不食酥盐及鱼肉(五种之邪法也)。破如来四依八正,犯上品兰。破羯磨者,一界两众俱时作法,犯中品兰。」
【佛学常见辞汇】
破和合之僧,为五逆罪之一。有二种的破僧法,一是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了五种的邪法来和佛的法轮对立,以便分离听闻佛之法轮的僧众。二是破羯磨僧,即在同一界之内作别种的羯磨(法事),以破坏羯磨僧的和合。此中前者罪最重,后者罪较轻。
破性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性宗)
(术语)(参见:性宗)
性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性二宗之一,又空性二宗之一。(参见:二宗)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宗的简称,即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华严五教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等都是。
(术语)相性二宗之一,又空性二宗之一。(参见:二宗)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宗的简称,即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华严五教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等都是。
破和合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曰破僧。五逆罪之一。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佛学常见辞汇】
五逆罪之一,即比丘们和合的在一处,以手段离间拆散他们,使他们不能和合的在一块修行,或霸佔寺庙,逼令还俗等,都是破和合僧,因断人慧命,与绝人解脱善缘,故其罪至重,报亦最惨。
【三藏法数】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术语)略曰破僧。五逆罪之一。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佛学常见辞汇】
五逆罪之一,即比丘们和合的在一处,以手段离间拆散他们,使他们不能和合的在一块修行,或霸佔寺庙,逼令还俗等,都是破和合僧,因断人慧命,与绝人解脱善缘,故其罪至重,报亦最惨。
【三藏法数】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破相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第二。又净影所立四宗之第三。(参见:四宗)。又慧远所立四宗之第二。(参见:四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设见一法过涅槃者,亦如梦如幻。彼且本不立真,何况于妄?真妄名相,一切俱无,故名破相宗。(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第二。又净影所立四宗之第三。(参见:四宗)。又慧远所立四宗之第二。(参见:四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设见一法过涅槃者,亦如梦如幻。彼且本不立真,何况于妄?真妄名相,一切俱无,故名破相宗。(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影所立之四宗。(参见:宗)。又,因明之宗法有四种,谓之四宗:一遍所许宗,如言眼见色,彼此两宗皆共许者。二先承禀宗,如佛弟子向佛弟子立诸法皆空,鸺鹠弟子相对立有实我。三傍凭义宗,如立声为无常,欲傍凭显无我之义者。四不顾论宗,除前三宗,随立者所乐,所欲建立,更无所顾。其中不可立前三者,何则?第一宗立已成,先已共许,何须建立。第二宗同宗之人相对立先承之义,亦是立已成。第三宗非言陈之所诤,言陈外之别义,不得立为正论,假令许之,于因必犯差别相违之过,唯第四之显宗可以为宗,此以立者之意所乐故也。见因明大疏上。【又】齐大衍寺昙隐,于其教判立四宗:一萨婆多部,雪山部等为因缘宗(又立性宗)。二经量部,成实论等为假名宗(又破性宗)。三般若经为不真宗(又破相宗)。四涅槃经,华严经为真宗(又显实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为便于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为因缘生虚假无性者。与前宗立法之自性者不同。但尚许法之假相。如土木之城,为因缘生,无实性,亦非无假城,是观因缘之相而破自性,如成实宗是也。三破相宗,是大乘之浅者。说诸法如阳炎,自性空前宗虚假之相亦无,譬如人远见阳炎以为水,近见则不唯无自性,并水相亦无,是观法之空性而破相也。四显实宗,是大乘之深者,说诸法在妄故,妄想无体,起必依真,真是如来藏,此真性缘起而成生死涅槃为真之缘起故,无不真实者。此中前二宗经同论异,经同者,四阿含经也,论别者,如前所言。后二者,经论皆同一也(案三论之嘉祥及明之智旭亦大乘一味之见也),见大乘义章一。次述大衍之四宗,一因缘宗,立因缘生色心之实法者,即前之立法宗也。二假名宗,立诸法无实性,仅有假名者,即前之破性宗也。三不真宗,立诸法自性空,假相亦空,如阳炎之无自性,亦非无相者。是尽空理而未显真性,故名不真宗。即前之破相宗也。四真宗,说真如法性之随缘而成诸法者。即前之显实宗也。见五教章上之二。
(名数)净影所立之四宗。(参见:宗)。又,因明之宗法有四种,谓之四宗:一遍所许宗,如言眼见色,彼此两宗皆共许者。二先承禀宗,如佛弟子向佛弟子立诸法皆空,鸺鹠弟子相对立有实我。三傍凭义宗,如立声为无常,欲傍凭显无我之义者。四不顾论宗,除前三宗,随立者所乐,所欲建立,更无所顾。其中不可立前三者,何则?第一宗立已成,先已共许,何须建立。第二宗同宗之人相对立先承之义,亦是立已成。第三宗非言陈之所诤,言陈外之别义,不得立为正论,假令许之,于因必犯差别相违之过,唯第四之显宗可以为宗,此以立者之意所乐故也。见因明大疏上。【又】齐大衍寺昙隐,于其教判立四宗:一萨婆多部,雪山部等为因缘宗(又立性宗)。二经量部,成实论等为假名宗(又破性宗)。三般若经为不真宗(又破相宗)。四涅槃经,华严经为真宗(又显实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为便于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为因缘生虚假无性者。与前宗立法之自性者不同。但尚许法之假相。如土木之城,为因缘生,无实性,亦非无假城,是观因缘之相而破自性,如成实宗是也。三破相宗,是大乘之浅者。说诸法如阳炎,自性空前宗虚假之相亦无,譬如人远见阳炎以为水,近见则不唯无自性,并水相亦无,是观法之空性而破相也。四显实宗,是大乘之深者,说诸法在妄故,妄想无体,起必依真,真是如来藏,此真性缘起而成生死涅槃为真之缘起故,无不真实者。此中前二宗经同论异,经同者,四阿含经也,论别者,如前所言。后二者,经论皆同一也(案三论之嘉祥及明之智旭亦大乘一味之见也),见大乘义章一。次述大衍之四宗,一因缘宗,立因缘生色心之实法者,即前之立法宗也。二假名宗,立诸法无实性,仅有假名者,即前之破性宗也。三不真宗,立诸法自性空,假相亦空,如阳炎之无自性,亦非无相者。是尽空理而未显真性,故名不真宗。即前之破相宗也。四真宗,说真如法性之随缘而成诸法者。即前之显实宗也。见五教章上之二。
破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名大乘破相教,(参见:三教)
(术语)具名大乘破相教,(参见:三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