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  拼音:qīng lián gāng wén hu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六千三百六十至六千五百三十年。分布于江苏地区,其文化内容与龙山文化相似。
《国语辞典》:尼安德塔人  拼音:ní ān dé tǎ rén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现今已灭绝的古代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元一八五六年在德国杜塞兰多夫附近的尼安德塔谷发现,遂以此命名。
《国语辞典》:周口店文化  拼音:zhōu kǒu diàn wén huà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一。距今约五十万年,是北京人生活的遗迹,有石质的砍器、尖器、刮削器及骨器等,以采集、打猎为生,遗址有多处灰烬,显示北京人已知用火,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语辞典》:城子崖遗迹(城子崖遗迹)  拼音:chéng zǐ yá yí jī
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民国十七年发现,陆续出土不少陶器、石器、玉器,以黑陶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
《国语辞典》:大坌坑文化  拼音:dà bèn kēng wén huà
目前在台湾发现最早的石器时代文化,因位于新北市八里区大坌坑史前遗址而得名,为一成熟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于台湾本岛西岸的北部、中部、南部,以及澎湖群岛。
《国语辞典》:费优姆遗迹(费优姆遗迹)  拼音:fèi yōu mǔ yí jī
从旧石器时代到普特列迈奥斯时代的文化遗迹,位在埃及开罗南方约九十公里的地方,多分布在与尼罗河连接的庇鲁克特。喀伦湖为中心的低地区。出土的肖像非常著名,这些肖像画是在木板上,以淡彩画、蜡画方法所绘制,作为陪葬用的假面具。被放置在木乃伊的面部及旁边。其中被认为最重要的遗迹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渐新世的化石保存非洲动植物的进化情形。
《国语辞典》:灰陶  拼音:huī táo
新石器时代,出产于华北地区最为普遍的灰色陶器。此乃继彩陶仰韶文化之后出现,商周时期亦大量制造,汉代沿袭,多用为陪葬物。
《国语辞典》:红陶(红陶)  拼音:hóng táo
一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北、华北地区。质地光滑细致,有彩色花纹,色红,故称为「红陶」。
《国语辞典》:丁村遗址(丁村遗址)  拼音:dīng cūn yí zhǐ
位于山西襄汾县,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出土丁村文化及丁村人,距今约十万年前。
《国语辞典》:赤土陶器  拼音:chì tǔ táo qì
一种陶器。因成品呈赤褐色,故称为「赤土陶器」。石器时代即有制作,以希腊的塔纳格拉小像最富盛名。
《国语辞典》:上洞人  拼音:shàng dòng rén
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的化石人。出土于北平西南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南面的山顶上,距今约两万年前。从发现的三具完整头骨研究,他们实具有三种不同现代人种的特徵,即原始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装饰品甚为丰富,有制作精巧的穿孔小石珠、钻孔小砾石和大量穿孔的兽牙等。
《漢語大詞典》:刮削器
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状不同,可分为长刮器、短刮器和圆刮器等。
《國語辭典》:黑陶文化  拼音:hēi táo wén huà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晚于仰韶文化。黑陶多呈黑色,薄如蛋壳,带有光泽。因陶器表里漆黑,为此文化的主要特色,故称为「黑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东海岸一带。也称为「龙山文化」。
《漢語大詞典》:河姆渡文化
我国 长江 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为 浙江省 馀姚县 河姆渡 遗址的三、四层。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还饲养了狗、猪和水牛等家畜。据碳-14法测定, 河姆渡 三、四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國語辭典》:半坡遗址(半坡遺址)  拼音:bàn pō yí zhǐ
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为彩陶文化的聚落遗址。距今约六千五百五十至六千八百二十年前。有房屋、窑玚、墓葬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