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6,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烦恼所知二障(二)
一知半解
不知不觉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不知为无量
染污无知
不染污无知
令知集法者
同行善知识
善知病
善知病源
善知病对治
佛类词典(续上)
烦恼所知二障烦恼所知二障(二)
一知半解
不知不觉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不知为无量
染污无知
不染污无知
令知集法者
同行善知识
善知病
善知病源
善知病对治
烦恼所知二障
【佛学次第统编】
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表〕
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表〕
烦恼所知二障(二)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生空,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此头数亦与烦恼障同,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及障法空,名所知障。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生空,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此头数亦与烦恼障同,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及障法空,名所知障。
一知半解
【俗语佛源】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书信集·致陶亢德》) (李明权)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书信集·致陶亢德》) (李明权)
不知不觉
【俗语佛源】
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说:「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山名)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已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后因以用「不知不觉」形容不经意,没有觉察到。如《野叟曝言》第三回:「两人不及细说,将身上衣裳略搅掉些水气,不知不觉,天已昏黑。」又如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李明权)
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说:「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山名)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已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后因以用「不知不觉」形容不经意,没有觉察到。如《野叟曝言》第三回:「两人不及细说,将身上衣裳略搅掉些水气,不知不觉,天已昏黑。」又如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李明权)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俗语佛源】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俗语佛源】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俗语佛源】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道」、「觉」。「菩提心」指觉悟之心,道心。俗语「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谓如果知道犯法入狱是那么痛苦,就会早发善心,不去干恶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是个『有天没日头』的所在。」(李明权)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道」、「觉」。「菩提心」指觉悟之心,道心。俗语「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谓如果知道犯法入狱是那么痛苦,就会早发善心,不去干恶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是个『有天没日头』的所在。」(李明权)
不知为无量
【三藏法数】
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染污无知
【三藏法数】
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不染污无知
【三藏法数】
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令知集法者
【三藏法数】
集,积集也。谓众生积集烦恼惑业,而能招集生死之苦;若有人为其说法,令知烦恼过患,而灭除之,其恩难报也。
集,积集也。谓众生积集烦恼惑业,而能招集生死之苦;若有人为其说法,令知烦恼过患,而灭除之,其恩难报也。
同行善知识
【三藏法数】
谓修观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
谓修观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
善知病
【三藏法数】
谓世之良医,善能知人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一切众生业惑等病也。
谓世之良医,善能知人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一切众生业惑等病也。
善知病源
【三藏法数】
谓世之良医,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风湿,或由冷热,乃至饮食色欲之类,发于众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皆由无明烦恼为其根源,而有生死轮回之病也。
谓世之良医,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风湿,或由冷热,乃至饮食色欲之类,发于众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皆由无明烦恼为其根源,而有生死轮回之病也。
善知病对治
【三藏法数】
谓世之良医,善知对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则以热药对治;患热病者,则以冷药对治;患不冷不热病者,则以温和之药对治。药若对病,病无不愈。以喻如来说法,若众生多贪欲者,则说不净之观治之;多嗔恚者,则说慈悲之观治之是也。
谓世之良医,善知对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则以热药对治;患热病者,则以冷药对治;患不冷不热病者,则以温和之药对治。药若对病,病无不愈。以喻如来说法,若众生多贪欲者,则说不净之观治之;多嗔恚者,则说慈悲之观治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