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术语)二障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了了自觉也。禅源诸诠二曰:「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證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可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證其体,然后印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三曰:「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思之思之,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
(术语)了了自觉也。禅源诸诠二曰:「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證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可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證其体,然后印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三曰:「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思之思之,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
知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路迦惫Lokavid,译曰知世间。如来十号之一。谓知一切世间之法也。智度论二曰:「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术语)梵语路迦惫Lokavid,译曰知世间。如来十号之一。谓知一切世间之法也。智度论二曰:「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知正觉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之一。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以为名。即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也。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之一。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以为名。即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也。
知次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八。谓观行者知自己之位次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八。谓观行者知自己之位次也。
知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知足安分也。大乘义章十四曰:「得小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曰:「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又】(界名)知足天之略。
【三藏法数】
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术语)言知足安分也。大乘义章十四曰:「得小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曰:「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又】(界名)知足天之略。
【三藏法数】
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知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兜率天也。名义集二曰:「兜率院,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院,此云知足。」弥勒之净土在此天。
【佛学常见辞汇】
兜率天的别名,亦即弥勒的净土。
(界名)兜率天也。名义集二曰:「兜率院,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院,此云知足。」弥勒之净土在此天。
【佛学常见辞汇】
兜率天的别名,亦即弥勒的净土。
知足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知足天之内院也。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
(杂名)知足天之内院也。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
知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意识云知,就眼识曰见,又推求名见,觉了云知。又三智云知,五眼云见。皆为慧之作用。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
【佛学常见辞汇】
1。知识与见解。2。真知灼见。
(术语)就意识云知,就眼识曰见,又推求名见,觉了云知。又三智云知,五眼云见。皆为慧之作用。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
【佛学常见辞汇】
1。知识与见解。2。真知灼见。
知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般若波罗蜜之异名。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术语)般若波罗蜜之异名。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知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知身经之略名。
(经名)佛知身经之略名。
知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显教谓能知诸经之深义者曰知法,在密教谓能知秘密之事相者曰知法。涅槃经十五曰:「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在显教是指能了知各种经典意义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三藏法数】
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术语)在显教谓能知诸经之深义者曰知法,在密教谓能知秘密之事相者曰知法。涅槃经十五曰:「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在显教是指能了知各种经典意义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三藏法数】
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知事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院司事务僧之总名。禅院诸役拟朝官,分两班,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诸役为东班,称此等僧为知事。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位众于灵鹫,身子涖事于竹林,及沓婆摩罗年甫十六已證应真。其念身不牢固,请为僧知事。」
(职位)僧院司事务僧之总名。禅院诸役拟朝官,分两班,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诸役为东班,称此等僧为知事。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位众于灵鹫,身子涖事于竹林,及沓婆摩罗年甫十六已證应真。其念身不牢固,请为僧知事。」
知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谓人身中有能知事物者,是神我之体也。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术语)十六神我之一。谓人身中有能知事物者,是神我之体也。
【三藏法数】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知客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又云典客,典宾。禅林司宾客之接待者。
(职位)又云典客,典宾。禅林司宾客之接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