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着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着极(着極)
着急。《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我也是年下着极,要打发人家帐哩。”《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高氏 道:‘你看这糊涂爷!比方有人屈枉你怎么要钱,怎么酷,你着极不着极?’”
分類:着急
《漢語大詞典》:着慌
着急;慌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兴儿 道:‘老兄不必着慌!银子是小弟拾得在此,自当奉璧。’”儒林外史第九回:“知县听了 娄 府这番话,心下着慌。” 老舍 《骆驼祥子》二:“每逢战争一来,最着慌的是阔人们。”
分類:着急慌张
《漢語大詞典》:急于
着急地想来或去。例如:访问者急于进来;狗急于想到外面去。
《漢語大詞典》:生烟
(1).烟气。 元 狄君厚《介子推》第四折:“猛一阵煤扑人生烟熗人,风捲泄荡起灰尘。”
(2).冒出烟来。形容非常着急或情绪激动。《说唐》第三十回:“急得七窍生烟,一些主意全无。”
《國語辭典》:顿足(頓足)  拼音:dùn zú
以足跺地。《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王温舒传》:「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来,会春,温舒顿足叹。」《三国演义》第一四回:「玄德默然无语。关公顿足埋怨。」
《國語辭典》:心焦  拼音:xīn jiāo
心中焦虑急躁。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将军不须心焦,这几日打探得一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
《國語辭典》:窘急  拼音:jiǒng jí
困窘危急。《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郭解传》:「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也作「窘迫」、「窘促」。
《國語辭典》:焦灼  拼音:jiāo zhuó
1.被火烧灼。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神奇》:「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聊斋志异。卷七。二商》:「视兄嫂,两股焦灼。」
2.非常焦虑、著急。《三国志。卷六○。吴书。周鲂传》:「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济川听得,十分焦灼。」
《國語辭典》:转磨(轉磨)  拼音:zhuàn mò
1.推磨使其旋转。宋。朱松〈次韵彦继用前辈韵〉三首之一:「何时鸦识村,莫作驴转磨。」
2.一种大型的磨。上设齿轮,须由两人共同操作。见《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四九。奇器部》。
3.形容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或迟疑不前的样子。如:「他在那儿原地转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國語辭典》:情急  拼音:qíng jí
希望立刻避免或获得某种事物而内心著急。《警世通言。卷十二。范鳅儿双镜重圆》:「到绍兴二年春正月,韩公将建州城攻破,范汝为情急,放火自焚而死。」《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陈大郎情急了,大叫:『好汉饶命!』」
《國語辭典》:焦虑(焦慮)  拼音:jiāo lǜ
1.忧愁苦思。唐。温庭筠〈上蒋侍郎启〉二首之二:「劳神焦虑,消日忘年。」《聊斋志异。卷一○。何仙》:「我适至提学署中,见文宗公事旁午,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
2.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包含心理感受与生理反应,通常缺乏明确的成因。
《漢語大詞典》:发焦(發焦)
(1).感到着急。《三侠五义》第一回:“ 刘后 心内发焦,説:‘我何不以毒攻毒,叫 陈林 掌刑追问。’” 梁斌 《播火记》二三:“ 朱老星 唔唔哝哝地说:‘到底不如早来之好,叫别人心上发焦。’”
(2).烧焦并散发出焦味。如:火太猛,锅里的鱼发焦了。
《國語辭典》:燋心  拼音:jiāo xīn
焦急、忧心。《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上下燋心,相望救护。」也作「焦心」。
分類:忧虑着急
《漢語大詞典》:惶迫
惶恐着急。后汉书·朱晖传:“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鋹:“二月,师度 马逕 , 鋹 遣其右僕射 萧漼 奉表降。 漼 行, 鋹 惶迫,復令整兵拒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披沥上陈,惶迫待命。”
分類:惶恐着急
《漢語大詞典》:焦烦(焦煩)
着急烦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 萧红 《生死场》四:“ 赵三 焦烦着,他看着一只鸡被孩子们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