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着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据地(據地)
(1).以手按着地;席地而坐。汉书·隽不疑传:“登堂坐定, 不疑 据地曰:‘窃伏海濒,闻 暴公子 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据地,以手下据。古人席地而坐, 不疑 因进戒辞,故先据地以示敬。”三国志·魏志·夫馀传:“译者传辞皆跪,手据地窃语。” 清 姚鼐 《〈食旧堂集〉序》:“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 辽东 朱子潁 登城西 黑窰厂 ,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
(2).占据地盘。 明 高濂 《玉簪记·南侵》:“一声长笑海天秋,拥旌旄龙争虎鬭,凿门占旺相,据地阻咽喉。” 鲁迅 《而已集·忧“天乳”》:“但现在的有力者,也有主张女子剪发的,可惜据地不坚。同是一处地方,甲来乙走,丙来甲走,甲要短,丙要长,长者剪,短了杀。”
《漢語大詞典》:踠地
屈曲斜垂着地貌。 北周 庾信 《杨柳歌》:“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清 黄遵宪 《月夜》诗:“梧桐庭院凤凰枝,六尺 湘 帘踠地垂。”
《國語辭典》:踞坐  拼音:jù zuò
伸开两只脚,双膝弓起坐著。这种姿态带有倨傲不恭、旁若无人之意。《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见一巨物来,亦类夜叉状,竟奔入洞踞坐鸮顾。」
《國語辭典》:踏地  拼音:tà dì
蹬脚。感情激动时的动作。《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燕子赋一》:「言语未定,燕子即回,踏地叫唤,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差。」
《漢語大詞典》:微至
(1).谓车轮正圆,着地面积小。周礼·考工记序:“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微至,谓轮至地者少,言其圜甚,著地者微耳,著地者微,则易转。”周礼·考工记·轮人:“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2).细致;精妙。东观汉记·马防传:“﹝上﹞怒不与穀……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 防 遂见亲近。” 沈瑜庆 《与崦楼写诗》:“论诗贵微至, 昌黎 非神奇。”
《漢語大詞典》:刬袜
见“ 剗袜 ”。
《國語辭典》:鞋底  拼音:xié dǐ
1.鞋子的底面。也作「鞋底子」、「鞋底儿」。
2.宋朝杨亿有盛名,曾因草制为执政者所点窜。杨亿不平,取其稿上改易处以浓墨涂抹,人问其故,答说是他人脚迹。后世行文遇人涂抹,谑称遭鞋底。见宋。温革《隐窟杂志》。
《漢語大詞典》:膝地
两膝着地。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檀信及门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胶。”
分類:两膝着地
《漢語大詞典》:坐行
以膝着地而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执羞者坐行而入。” 杜预 注:“坐行,膝行。”战国策·秦策三:“﹝ 伍子胥 ﹞坐行蒲伏,乞食於 吴 市。”
分類:着地
《漢語大詞典》:胡跪
古代僧人跪坐致敬的礼节,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倦则两膝姿势互换。又称互跪。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上·耆域:“以 晋惠 之末至於 洛阳 ,诸道人悉为作礼, 域 胡跪,晏然不动容色。”景德传灯录·第二祖阿难:“雪山中有五百仙人,覩兹瑞应,飞空而至,礼 阿难 足,胡跪白言:‘我於长老,当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 阿难 默然受请。” 明 宋濂 《孚中禅师信公塔铭》:“其弟子 似桂 謁 濂 於禁林,合掌胡跪而为言。”参阅法苑珠林卷二八、释氏要览卷中。
《國語辭典》:踏步  拼音:tà bù
一种体操或军操的操练动作。身体站直,两脚在原地交替抬起、著地而不前进。如:「原地踏步」。
《國語辭典》:跪坐  拼音:guì zuò
曲膝著地,并将臀部坐靠在脚上的姿势。如:「她长时间跪坐在地上,以致腿麻无法起身。」
《國語辭典》:卓著  拼音:zhuó zhù
突出显著。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昙花记》:「慧既非凡,孝尤卓著。」
《國語辭典》:磕头(磕頭)  拼音:kē tóu
1.一种以头著地或近地的跪拜礼。宋。洪迈《夷坚支志戊。卷五。任道元》:「任深悼前非,磕头谢罪。」《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人听了这话,向郭孝子磕头。」
2.拜师。如:「我已正式向王师傅磕头学艺了。」
3.放倒头。《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东倒西歪,跌倒房中,面也不洗,衣也不脱,爬上床磕头便睡。」
4.比喻苦求。如:「这些钱是我们到处磕头借来的。」
《漢語大詞典》:蹲立
谓兽类后肢屈曲臀部着地而前肢直立。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桂岩鸷兽》:“尝有一虎,为箭所伤,不能行,倚树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