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74,分105页显示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眼
眼入
眼目
眼目异名
眼同
眼见家
眼根
眼疾病陀罗尼经
眼智明觉
眼识
虚空眼
云岩问道吾手眼
普眼
普眼三昧门
佛类词典(续上)
净藏净眼眼
眼入
眼目
眼目异名
眼同
眼见家
眼根
眼疾病陀罗尼经
眼智明觉
眼识
虚空眼
云岩问道吾手眼
普眼
普眼三昧门
净藏净眼
【佛学大辞典】
(人名)出于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中,因缘谈中之人。过去世,光明庄严国有王,云妙庄严。邪见炽盛,不信佛法。二子,净藏,净眼,夙信佛法,得神力怜悯父王之邪见,为之演种种奇瑞,遂令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华利益。
(人名)出于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中,因缘谈中之人。过去世,光明庄严国有王,云妙庄严。邪见炽盛,不信佛法。二子,净藏,净眼,夙信佛法,得神力怜悯父王之邪见,为之演种种奇瑞,遂令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华利益。
眼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语斫刍。又作斫气刍Caks!u,义林章三本曰:「梵云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华严大疏五曰:「照瞩为眼。」
【三藏法数】
谓眼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杂名)梵语斫刍。又作斫气刍Caks!u,义林章三本曰:「梵云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华严大疏五曰:「照瞩为眼。」
【三藏法数】
谓眼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眼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三藏法数】
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十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眼目异名
【佛学大辞典】
(譬喻)名虽异,其实同,譬之眼目,名异其实同也。俱舍光记一曰:「一切与诸,眼目异名。」同二十曰:「性之与体,眼目异名。」
(譬喻)名虽异,其实同,譬之眼目,名异其实同也。俱舍光记一曰:「一切与诸,眼目异名。」同二十曰:「性之与体,眼目异名。」
眼同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众眼同见为事。元朝之俗语也。
(杂语)众眼同见为事。元朝之俗语也。
眼见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眼根眼识而论,俱舍论二述为二家:一眼根观照色境,名为见,因此眼识能了别,名为识。谓见之用即在眼根,此名眼见家。一眼识依眼根而生,识能见色境而了别之为色。即见者识之用也。是名识见家。此中大众部法救论师等为识见家,有部宗之本义,眼见家也。愚案,其馀耳根等之闻等准此可解。楞严经七大中开根大者,据此眼见家之义也。
(术语)就眼根眼识而论,俱舍论二述为二家:一眼根观照色境,名为见,因此眼识能了别,名为识。谓见之用即在眼根,此名眼见家。一眼识依眼根而生,识能见色境而了别之为色。即见者识之用也。是名识见家。此中大众部法救论师等为识见家,有部宗之本义,眼见家也。愚案,其馀耳根等之闻等准此可解。楞严经七大中开根大者,据此眼见家之义也。
眼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为扶尘根,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无胜义根故,不能生眼识也。俱舍论一曰:「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同颂疏一曰:「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术语)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为扶尘根,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无胜义根故,不能生眼识也。俱舍论一曰:「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同颂疏一曰:「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眼疾病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之略名。
眼智明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道中智之别称。苦法智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智忍为明,苦类智为觉。见辅行五之四。
(术语)见道中智之别称。苦法智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智忍为明,苦类智为觉。见辅行五之四。
眼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
【三藏法数】
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三藏法数】
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佛学常见辞汇】
六识之一。(参见:六识)
【三藏法数】
谓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
【三藏法数】
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三藏法数】
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虚空眼
【佛学大辞典】
(菩萨)佛母尊之名。又云佛眼。于胎藏界定三部之母主时以金轮佛顶尊为佛部之部主,以虚空眼尊为佛部之部母。在旧译仁王经有「观空品」。在新译仁王经为「观如来品」。是證大空三昧为佛故虚空即佛也。此虚空眼尊以大空三昧为本体,主生佛部一切功德之母之德,故称佛母。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大勒勇北至于北维,置虚空眼,即毗卢遮那佛母也。」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佛眼有三种。(参见:佛眼尊)
(菩萨)佛母尊之名。又云佛眼。于胎藏界定三部之母主时以金轮佛顶尊为佛部之部主,以虚空眼尊为佛部之部母。在旧译仁王经有「观空品」。在新译仁王经为「观如来品」。是證大空三昧为佛故虚空即佛也。此虚空眼尊以大空三昧为本体,主生佛部一切功德之母之德,故称佛母。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大勒勇北至于北维,置虚空眼,即毗卢遮那佛母也。」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佛眼有三种。(参见:佛眼尊)
佛眼尊
【佛学大辞典】
(菩萨)具云一切佛眼大金刚吉祥一切佛母,略云佛眼部母,又云佛眼佛母,更略云佛眼尊,又云佛母身、佛母尊。密教所立尊体之名,又名虚空佛,以虚空为佛之异名也。密教之三部五部,各部有主部母。佛眼尊为生佛部功德之母,故云佛母,又云部母,以具五眼,故云佛眼。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同私钞八曰:「虚空眼即佛眼故,又云佛眼也。仁王经旧译观空品,新译云观如来品,是即證大空三昧名佛故,虚空即佛也。」
【佛学大辞典】
(菩萨)佛眼部母,又佛眼佛母之略名。(参见:佛眼)
(菩萨)具云一切佛眼大金刚吉祥一切佛母,略云佛眼部母,又云佛眼佛母,更略云佛眼尊,又云佛母身、佛母尊。密教所立尊体之名,又名虚空佛,以虚空为佛之异名也。密教之三部五部,各部有主部母。佛眼尊为生佛部功德之母,故云佛母,又云部母,以具五眼,故云佛眼。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同私钞八曰:「虚空眼即佛眼故,又云佛眼也。仁王经旧译观空品,新译云观如来品,是即證大空三昧名佛故,虚空即佛也。」
【佛学大辞典】
(菩萨)佛眼部母,又佛眼佛母之略名。(参见:佛眼)
云岩问道吾手眼
【佛学大辞典】
(公案)碧岩八十九则曰:「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什么?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公案)碧岩八十九则曰:「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什么?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普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世音之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大日经疏五曰:「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约如来之行,故名菩萨。」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观众生,故名观自在者。」【又】一具一切云普法,观普法云普眼。宗镜录九曰:「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中略)眼外无法,乃称普眼。」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观察一切众生的眼,亦即观世音的慈眼。
(术语)观世音之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大日经疏五曰:「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约如来之行,故名菩萨。」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观众生,故名观自在者。」【又】一具一切云普法,观普法云普眼。宗镜录九曰:「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中略)眼外无法,乃称普眼。」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观察一切众生的眼,亦即观世音的慈眼。
普眼三昧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诸大众曰普门大众,观此普门大众于一心,谓之普眼三昧门。大日经疏六曰:「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一心住缘而不驰散,即是普眼三昧门。亦名普门世界三昧门。」
(术语)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诸大众曰普门大众,观此普门大众于一心,谓之普眼三昧门。大日经疏六曰:「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一心住缘而不驰散,即是普眼三昧门。亦名普门世界三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