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直核
同“直覈”。
率直而真实。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近世奏牘关移,语本直覈,纯出史胥,其病犹少。而庸妄宾僚,谬施涂塈。”
分類:率直真实
《漢語大詞典》:直覈
率直而真实。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近世奏牘关移,语本直覈,纯出史胥,其病犹少。而庸妄宾僚,谬施涂塈。”
分類:率直真实
《漢語大詞典》:直覈
率直而真实。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近世奏牘关移,语本直覈,纯出史胥,其病犹少。而庸妄宾僚,谬施涂塈。”
分類:率直真实
《漢語大詞典》:歪词儿(歪詞兒)
方言。指不合情理或不真实的话。 孙犁 《风云初记》:“你饶吓了人,还编歪词儿。”
《国语辞典》:无名帖(无名帖)  拼音:wú míng tiě
内容为攻讦或恐吓他人,而不具真实姓名的信件。也称为「黑帖」、「黑函」。
《漢語大詞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見爲實,耳聽爲虚)
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五:“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听人说的靠不住。” 刘真 《春大姐》:“ 玉春娘 嘴里虽没有说出,心里可老是相信着那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漢語大詞典》:一真二实(一真二實)
谓完全真实。“真”、“实”前分别加“一”、“二”,以加强语气。 沙汀 《淘金记》二:“那个狗杂种说酒话,都是一真二实的啊!”
《漢語大詞典》:修辞立诚(修辭立誠)
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説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撰述传信:“其章疏,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此则所谓修辞立诚,可为撰述者法矣。” 章炳麟 《文学总略》:“气非窜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辞始于表谱簿録,则修辞立诚其首也,气乎德乎,亦末务而已矣。”
《國語辭典》:信而有徵  拼音:xìn ér yǒu zhēng
确实而有證据。《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于其身。」唐。杨烱〈从弟去盈墓志铭〉:「积善馀庆,信而有徵。」
分類:真实依据
《漢語大詞典》:信而有徵
真实而有依据。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於其身。” 汉 蔡邕 《王子乔碑》:“稽古老之言,感精瑞之应,咨访其验,信而有徵。”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五代 范质 《玉堂闲话·王仁裕》:“其年中春, 晋 帝果幸於 梁汴 , 石渠 金马 ,移在 雪宫 ,迄今十三年矣。索索之兆,信而有徵。” 清 戴名世 《王氏墓表》:“ 亦士 亦为余言其事之始末,盖信而有徵也。”
分類:真实依据
《漢語大詞典》:信而有证(信而有證)
真实而有根据。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説,将以理羣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類:真实有根
《国语辞典》:匿名揭帖  拼音:nì míng jiē tiē
攻讦他人而不具真实姓名的公开文件。也作「匿名揭贴」。
《国语辞典》:美言不信  拼音:měi yán bù xìn
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老子》第六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清。刘熙载〈艺概赋概〉:「若美言不信,玩物丧志,其赋亦不可已乎!」
《国语辞典》:千里犹面(千里犹面)  拼音:qiān lǐ yóu miàn
形容传达意见真实无误,即使相距千里,却好像面对面相谈一般。语本《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国语辞典》:如梦似幻(如梦似幻)  拼音:rú mèng sì huàn
像是作梦幻想般。比喻极不真实的。如:「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颠之上,如梦似幻的景致,恍如仙境一般。」
《国语辞典》:如幻似真  拼音:rú huàn sì zhēn
好像是梦幻,又好似真实的。比喻飘忽不定、无法看清真相。如:「置身在那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里,人往往觉得如幻似真,不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