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看破  拼音:kàn pò
1.看透、识破。《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若是有撒谎骗人的事,教人看破了,自己也丢脸。」《镜花缘》第七回:「从前好梦歹梦,俱已做过,今看破红尘,意欲求仙访道。」也作「看穿」。
2.看开。《文明小史》第五回:「朝廷尚且无可如何,你我也只好看破些。」
《国语辞典》:一眼看破  拼音:yī yǎn kàn pò
一眼就看穿。《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然而中国事情,我早一眼看破,新官即使不来追究我们的事,然而案未注销,名字犹在里面。」
分类:一眼看穿
《漢語大詞典》:看破红尘(看破紅塵)
谓看破人生,不留恋世间一切。镜花缘第四三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像他那样的人,我才不相信他会看破红尘。”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
《漢語大詞典》:勘破
犹看破。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这种地方,深沉幽邃,是哲学的,是使人勘破生死观的。”
分類:看破
《國語辭典》:窥见(窺見)  拼音:kuī jiàn
1.偷看到。如:「她经过一幢民宅时,无意中窥见有人鬼鬼祟祟,翻墙而入,立刻报警处理。」《聊斋志异。卷一一。白秋练》:「翁登其舟,窥见秋练,心窃喜,而审诘邦族,则浮家泛宅。」
2.看出、察见。如:「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见他的豪情壮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亦是窥见他静定凝重处,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
《國語辭典》:看开(看開)  拼音:kàn kāi
放宽胸怀,坦然面对现实。如:「凡事看开一点,自然能海阔天空,心无挂碍。」
《漢語大詞典》:想穿
看破;看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其实那古人的魂灵,已经不知散到那里去了。想穿了真是笑得死人!”
分類:看破看透
《漢語大詞典》:无毛大虫(無毛大蟲)
没有毛的老虎。比喻光从表面不易看破的凶恶之物。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一折:“説起俺道门中,不与你世俗同。你爱的是雪月风花,我爱的是惰懒偎慵。四件事无毛大虫,再休与酒色财气相逢。”
看破红尘
【俗语佛源】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如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又如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如《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如《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序:「看破红尘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