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处无不相应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四摄菩萨真言也。(参见:四摄菩萨)
一念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为一刹那也。大般若经三百九十三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證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应之慧,顿断残习,现带劣胜应身而成佛云。是等为于无间道,断尽最后一品习气之慧,名一念相应也。(二)谓与灵知自性之一念相应也。法华玄义二曰:「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盖一念者,为灵知之自性。即始觉与彼本觉灵知之性,冥然不二,故曰一念相应。是等为佛果之理智冥合,不二之当体,名一念相应也。
一念相应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定慧相应之一念,理智相应之一念,将成佛时之智慧也。智度论九十二曰:「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二十四不相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宗立十四不相应法。而唯识宗分不相应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如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弟、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是也。
三昧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三密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三业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大黑天供相应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尸罗庄严具相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戒之一。
【三藏法数】
梵语尸罗,华言清凉。以能除破戒热恼故也。谓菩萨持戒,则能庄严一切所修善法,而具足一切诸相应戒也。(相应戒者,谓与戒法相应也。)
不相应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根本无明动静心之体,而生业转现之三细相,此位之惑心微细,而心王心所不相应,谓之不相应心。见起信论。
【三藏法数】
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不相应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心不相应法)
不断相应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染心之一。
【三藏法数】
不断,即相续也。谓于苦乐等境,与心相应,数数起念,相续不断,故名不断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二相续相也。
心不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心不相应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心不相应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法之一。(参见: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相应者,和顺之义。今得及命根等二十四种。非能缘故,不与心及心所相应。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故唯识论云:「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而色是心及心所之所现影,心所又即与心相应,故但言心,明其总不离心也。」
一、得 得者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
二、命根 命根者,依于色心连持不断假立。
三、众同分 众同分者,如人与人同,天与天同,依于彼此相似假立。
四、异生性 异生性者,妄计我法不与圣人二空智性相同,依于圣凡相对假立。
五、无想定 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六、灭尽定 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七、无想报 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
八、名身 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九、句身 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十、文身 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之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当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遍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馀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十一、生 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
十二、住 住者,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
十三、老 老者,亦名为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
十四、无常 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
十五、流转 流转者,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续假立。
十六、定异 定异者,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
十七、相应 相应者,依于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
十八、势速 势速者,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
十九、次第 次第者,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
二十、时 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
二十一、方 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
二十二、教 教者,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祗之差别。
二十三、和合 和合者,依于诸法,不相乖违假立。
二十四、不和合 不和合者,依于诸法,互相乖违假立。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