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68,分7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耳目
极目
满目
目前
面目
目断
在目
数目
数目
心目
举目
目送
触目
拭目
纵目
《國語辭典》:耳目  拼音:ěr mù
1.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耳目殊司,工艺异业。」亦泛指见闻。《老残游记》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阂,先生布衣游历,必可得其实在情形。」
2.审察。《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耳目人间,知外患苦。」
3.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閒杂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赐顾,本该备个小酌,奉屈一谈;一来恐怕亵尊,二来小地方耳目众多,明日备个菲酌送到尊寓,万勿见却。」《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过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纪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耳目众多,声名攸碍,这是如何使得呢?」
4.代人刺探消息的人。《红楼梦》第七四回:「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时调唆著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國語辭典》:极目(極目)  拼音:jí mù
穷尽目力,眺望远方。《文选。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木、森然罗列。」
《國語辭典》:满目(滿目)  拼音:mǎn mù
充满视野。如:「这家百货公司正举办周年庆,一踏进大门,满目是人。」晋。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之四:「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南朝梁。吴均〈答柳恽〉诗:「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國語辭典》:目前  拼音:mù qián
1.最近、眼前。《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陆瑁》:「夫所以越海求马,曲意于渊者,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三国演义》第三六回:「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
2.现在。《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就是目前不放,将来一定要放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
《國語辭典》:面目  拼音:miàn mù
1.容貌、相貌。《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
2.面子、体面。《国语。吴语》:「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昨日感卿包容,不然小生面目难施了。」
《國語辭典》:目断(目斷)  拼音:mù duàn
望断,竭尽目力远望。五代十国。冯延巳 采桑子。马嘶人语春风岸词:「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无语凭栏杆,目断行云。」
分類:看不见
《漢語大詞典》:在目
在眼前;在视线之中。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出无时,飞电常在目。”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只见前堂东轩与那聚赌的小阁,宛然那夜光景在目,却无一个人影。”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况復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羣之令誉,捷径在目,斯不惮竭蹶以求之耳。”
分類:眼前视线
《漢語大詞典》:数目(數目)
细目。谓眼睛细小。周礼·考工记·梓人:“鋭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騫腹,若是者谓之羽属。” 孙诒让 正义:“毛诗释文云:‘数,细也。’谓细目也。”
《國語辭典》:数目(數目)  拼音:shù mù
通过单位标示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数量概念。《老残游记》第一六回:「如蒙委员代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百两的数目却不敢答应。」
《國語辭典》:心目  拼音:xīn mù
1.心和眼。《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
2.心中或视觉方面的感受。《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3.想法和看法。如:「在他的心目中,亲情胜过一切。」
《國語辭典》:举目(舉目)  拼音:jǔ mù
抬起眼睛看。《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红楼梦》第二三回:「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
分類:举目眼望
《國語辭典》:目送  拼音:mù sòng
目光随著离去的人或物转动。表敬重或依依不舍之情。如:「在车站目送父母返乡,依依不舍,不由得泪流满面。」《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爰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唐。陆龟蒙 和胥口即事诗:「目送回汀隐隐,心随挂鹿摇摇。」
分類:目光光相
《國語辭典》:触目(觸目)  拼音:chù mù
目光所及,眼睛所看到的。《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南唐。李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词:「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國語辭典》:拭目  拼音:shì mù
擦拭眼睛。比喻有所期待。《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陛下初从藩国,爰升帝位,天下拭目,谓见太平。」《南史。卷三二。张邵传》:「出入朝廷,皆拭目惊观之。」
《國語辭典》:纵目(縱目)  拼音:zòng mù
极目远望。唐。杜甫 登兖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也作「纵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