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7,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悬目东门
夜光同鱼目(又作:鱼目 ...)
鱼目
词典
耳目
极目
满目
目前
面目
目断
在目
数目
数目
心目
举目
目送
典故
悬目东门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80~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典故
夜光同鱼目
  
鱼目俪玙璠
   
鱼目笑明月


《昭明文选》卷四十〈弹事笺奏记·笺·到大司马记室笺〉~839~
明公道冠二仪,勋超遂古,将使伊周奉辔,桓文扶毂,神功无纪,作物何称?府朝初建,俊贤翘首;惟此鱼目,唐突玙璠。顾己循涯,寔知尘忝,千载一逢,再造难答;虽则殒越,且知非报。不胜荷戴屏营之情,谨诣厅奉白笺谢闻,昉死罪死罪。唐·李善注引《雒书》曰:「秦失金镜,鱼目入珠。」又引《韩诗外传》曰:「白骨类象,鱼目似珠。」

例句

才甘鱼目并,艺怯马蹄间。 段成式 和周繇见嘲

谬将蹇步寻高躅,鱼目骊珠岂继明。 王铤 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白居易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新作十首惠然报示首数虽等工拙不伦重以一章用伸答谢

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白居易 为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龙鳞今不逆,鱼目也应殊。 耿湋 省试骊珠诗

典故

《李长吉歌诗王琦汇解》卷四〈题归梦〉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恰恰中堂笑,小弟栽润菉。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清·王琦注:「董懋策注:鱼目,泪目也。」琦按:古诗「灯擎昏鱼目」,鱼目有珠,故以喻含泪之目。
《國語辭典》:耳目  拼音:ěr mù
1.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耳目殊司,工艺异业。」亦泛指见闻。《老残游记》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阂,先生布衣游历,必可得其实在情形。」
2.审察。《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耳目人间,知外患苦。」
3.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閒杂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赐顾,本该备个小酌,奉屈一谈;一来恐怕亵尊,二来小地方耳目众多,明日备个菲酌送到尊寓,万勿见却。」《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过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纪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耳目众多,声名攸碍,这是如何使得呢?」
4.代人刺探消息的人。《红楼梦》第七四回:「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时调唆著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國語辭典》:极目(極目)  拼音:jí mù
穷尽目力,眺望远方。《文选。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木、森然罗列。」
《國語辭典》:满目(滿目)  拼音:mǎn mù
充满视野。如:「这家百货公司正举办周年庆,一踏进大门,满目是人。」晋。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之四:「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南朝梁。吴均〈答柳恽〉诗:「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國語辭典》:目前  拼音:mù qián
1.最近、眼前。《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陆瑁》:「夫所以越海求马,曲意于渊者,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三国演义》第三六回:「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
2.现在。《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就是目前不放,将来一定要放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
《國語辭典》:面目  拼音:miàn mù
1.容貌、相貌。《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
2.面子、体面。《国语。吴语》:「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昨日感卿包容,不然小生面目难施了。」
《國語辭典》:目断(目斷)  拼音:mù duàn
望断,竭尽目力远望。五代十国。冯延巳 采桑子。马嘶人语春风岸词:「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无语凭栏杆,目断行云。」
分類:看不见
《漢語大詞典》:在目
在眼前;在视线之中。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出无时,飞电常在目。”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只见前堂东轩与那聚赌的小阁,宛然那夜光景在目,却无一个人影。”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况復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羣之令誉,捷径在目,斯不惮竭蹶以求之耳。”
分類:眼前视线
《漢語大詞典》:数目(數目)
细目。谓眼睛细小。周礼·考工记·梓人:“鋭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騫腹,若是者谓之羽属。” 孙诒让 正义:“毛诗释文云:‘数,细也。’谓细目也。”
《國語辭典》:数目(數目)  拼音:shù mù
通过单位标示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数量概念。《老残游记》第一六回:「如蒙委员代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百两的数目却不敢答应。」
《國語辭典》:心目  拼音:xīn mù
1.心和眼。《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
2.心中或视觉方面的感受。《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3.想法和看法。如:「在他的心目中,亲情胜过一切。」
《國語辭典》:举目(舉目)  拼音:jǔ mù
抬起眼睛看。《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红楼梦》第二三回:「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
分類:举目眼望
《國語辭典》:目送  拼音:mù sòng
目光随著离去的人或物转动。表敬重或依依不舍之情。如:「在车站目送父母返乡,依依不舍,不由得泪流满面。」《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爰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唐。陆龟蒙 和胥口即事诗:「目送回汀隐隐,心随挂鹿摇摇。」
分類:目光光相
《漢語大詞典》:鱼目(魚目)
(1).鱼的眼珠子。尚书大传卷一下:“东海:鱼须、鱼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自连珠以下,拟者间出。 杜篤 、 贾逵 之曹, 刘珍 、 潘勖 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 胡先骕 《诗别萧叔絅燕京》:“碔砆鱼目徵上选,遗珠弃璧空晶莹。”参见“ 鱼目混珠 ”。
(2).泪眼。 唐 李贺 《题归梦》诗:“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董懋策 注:“鱼目,泪目也。” 王琦 汇解:“鱼目有珠,故以喻含泪珠之目。”
(3).相传鳏鱼眼睛终夜不闭,旧称无妻曰鳏,故诗文中多以鱼目用为无偶独宿或不娶之典。 清 金农 《短睡十韵》:“长袖善舞更擅曲,行云行雨迷 阳臺 ……斯须拱揖遽别去,依旧独眠鱼目开。”
(4).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四骏马名也。”
(5).俗以汤未煮沸者为盲汤,初沸称蟹眼,渐大称“鱼目”,也称鱼眼。 唐 陆羽 茶经·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國語辭典》:鱼目混珠(魚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分類:以假乱真
《漢語大詞典》:鱼目混珍(魚目混珍)
见“ 鱼目混珠 ”。
《國語辭典》:鱼目混珠(魚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分類:以假乱真
《國語辭典》:鱼目混珠(魚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分類: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