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注目  拼音:zhù mù
将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晋书。卷七一。孙惠传》:「今天下喁喁,四海注目。」《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众人都注目看公远,公远竟不在心上。」也作「注视」。
《國語辭典》:眼波  拼音:yǎn bō
形容目光流盼如水波。多用于指女子目光。宋。黄庭坚浣溪沙。新妇滩头眉黛愁〉词:「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
《國語辭典》:送目  拼音:sòng mù
以目示意。《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见了,慌忙摇首送目。」《红楼梦》第六四回:「贾琏送目与二姐,令其拾取,这尤二姐只是不理。」
《國語辭典》:锋刃(鋒刃)  拼音:fēng rèn
刀剑锐利的部分。如:「拿刀时要小心,别被锋刃割伤了。」
《國語辭典》:波动(波動)  拼音:bō dòng
1.水波动荡。汉。蔡邕 弹棋赋:「或风飘波动,若飞若浮,不迟不疾,如行如留。」唐。杜牧 悲吴王城诗:「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2.动荡、不稳定。如:「物价波动」、「心情波动」。
3.物理学上指物质某一点的振动,能渐次传播到四周,产生周期相同的振动。例如向静止的水面投下石头时,就会以落水点为中心,有波浪向四方扩散开。这种现象即为一种波动。
《國語辭典》:紫电(紫電)  拼音:zǐ diàn
1.武器名。为三国时孙权所拥有的宝剑之一。
2.比喻目光凌厉有神威。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3.紫色的光芒,比喻祥气、瑞光。唐。贯休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诗五首之二:「异香滴露降纷纷,紫电环枢照禁门。」
《漢語大詞典》:电激(電激)
(1).闪电。《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臣闻震雷电激,不崇一朝,大风衝发,希有极日,然犹继以云雨,因以润物。是则天地之威,不可经日浹辰,帝王之怒,不宜讫情尽意。”
(2).犹言电光石火。喻消逝之快。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生若电激,没若川征。存愧松柏,逝惭生灵。”
(3).比喻迅疾威猛。 汉 班固 《西都赋》:“六师发逐,百兽骇殫,震震爚爚,雷奔电激。”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十三:“雷惊兽骇,电激风驱。”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过处若彗扫,来时如电激。”
(4).目光炯炯貌。 前蜀 贯休 《遇五天僧入五台》诗之五:“电激青莲目,环垂紫磨金。”
《國語辭典》:星眸  拼音:xīng móu
形容美丽的眼晴如星星般光亮。唐。章孝标 诗:「星眸未放瞥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星眸与秋水争光,素脸共春桃花斗艳。」
《國語辭典》:流目  拼音:liú mù
移转目光,随意观看。《文选。张衡。归田赋》:「流目眺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橨。」《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二》:「属耳听莺鸣,流目玩倏鱼。」也作「流眄」、「流睇」。
《國語辭典》:娇波(嬌波)  拼音:jiāo bō
旧时形容女人妩媚动人的眼神。唐。玄宗〈题梅妃画真〉诗:「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國語辭典》:流眄  拼音:liú miǎn
眼睛转动的样子。《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含喜微笑,窃视流眄。」《文选。曹植。洛神赋》:「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也作「流目」、「流睇」。
《國語辭典》:巡视(巡視)  拼音:xún shì
巡行视察。如:「舍监每天固定要巡视宿舍各个楼层。」《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令、佐春秋巡视,书其数,秩满,第其课为殿最。」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这黄芦荡就是屠世雄时常屯扎的信地,因此不曾另拨巡视的官。」
《漢語大詞典》:转眄(轉眄)
(1).转动目光。后汉书·卢植传:“ 植 侍讲积年,未尝转眄。”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宋 黄庭坚 《西江月》词:“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
(2).转眼。喻时间短促。 唐 杜甫 《晓发公安》诗:“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阎罗城》:“见其妻 郑氏 亦涉水登岸,欲前同途,转眄间已相失。”
《國語辭典》:眼色  拼音:yǎn se
1.用眼睛示意的动作。《红楼梦》第四三回:「你不用问我,你只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就完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台又做眼色给他,又私下偷偷的拉了他一把袖子。」
2.见识。《西游记》第一四回:「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红楼梦》第四○回:「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回子船,喝酒去。」
《漢語大詞典》:英光
(1).明亮有神的目光。 刘半农 《琴魂》:“这时候,他枯黄的颜色,已变做丰腴圆润的了,两只昏花的眼睛,已变做英光四射的了。”
(2).犹光辉。 谢觉哉 《不惑集·应该熟读而又深思》:“如果说‘没有我党二十年艰苦斗争经验,就不能有 毛泽东 同志的许多著作和党中央的许多文件’,那么,这些文件不仅英光灼灼,而且血痕斑斑。” 董必武 《纪念“二七”四十周年》诗:“虽败荣犹著,英光永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