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盘 → 槃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龙尾(龍尾)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预 注:“龙尾,尾星也。” 汉 张衡 《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兹。”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华歆 字 子鱼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引《朱草衣诗》:“自惭龙尾非名士,肯把猪肝累使君?” 王国维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幸免 仲叔 累猪肝,颇觉 幼安 惭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尔雅·释草“拔蘢葛” 晋 郭璞 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 东呼为龙尾。”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 江 东呼龙尾。”
(4).砚名。亦泛指砚。 宋 苏轼 《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清 钱谦益 《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元 欧阳玄 《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古国名。 南诏 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或曰 鹤拓 、曰 龙尾 ……本 哀牢夷 ,后乌蛮别种也。”参见“ 南詔 ”。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无锡 西龙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吴 所造也。”隋书·酷吏传·崔弘度:“ 弘度 妹先适 迥 子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楼, 弘度 直上龙尾追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清 钱谦益 《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 钱曾 笺注:“ 宋敏求 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 李上交 近事会元: 含元殿 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 丹凤门 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國語辭典》:南诏(南詔)  拼音:nán zhào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國語辭典》:飒沓(颯沓)  拼音:sà tà
1.众多而盛大的样子。《文选。鲍照。咏史诗》:「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2.群集飞翔的样子。《文选。鲍照。舞鹤赋》:「飒沓矜顾,迁延迟暮。」
《漢語大詞典》:三匝
亦作“ 三帀 ”。
(1).三周。史记·项羽本纪:“﹝ 楚军 ﹞围 汉王 三帀。”晋书·王忱传:“ 忱 与宾客十许人,连臂被髮裸身而入,绕之三帀而出。” 唐 李白 《猛虎行》:“有时六博快壮心,遶牀三匝呼一掷。”
(2).形容反复盘旋。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唐 蒋冽 《夜飞鹊》诗:“何啻飞三匝,犹言未得枝。”
《國語辭典》:飞翔(飛翔)  拼音:fēi xiáng
在空中飞旋。《战国策。楚策四》:「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文选。班固。两都赋》:「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
《國語辭典》:扶舆(扶輿)  拼音:fú yú
1.搀扶及担抬。《韩诗外传》卷一○:「弟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史记。卷一一○。匈奴传》:「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2.盘旋而上。唐。韩愈 送廖道士序:「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國語辭典》:烦冤(煩冤)  拼音:fán yuān
1.愁闷委屈。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风回旋的样子。《文选。宋玉。风赋》:「勃郁烦冤,冲孔袭门。」
《漢語大詞典》:回薄(迴薄)
(1).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鹖冠子·世兵:“精神回薄,振荡相转。”文选·贾谊〈鵩鸟赋〉:“万物回薄,振荡相转,云蒸雨降,纠错相纷。” 李周翰 注:“回薄振盪,相转无常。”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二:“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宋 王安石 《上李仲偃运使启》:“岁时回薄,气候沍寒。” 清 刘大櫆 《天道上》:“天地也,日星也,山川也,人物也,相与回薄於宇宙之间。”
(2).盘旋回绕。宋书·符瑞志下:“紫气从 景阳楼 上层出,状如烟,回薄良久。” 宋 叶适 《石洞书院记》:“君又荫茂密以崇其幽,植芳妍以绚其阳,左右面势,彼此回薄。”
(3).指迂回绕行。 明 方孝孺 《勉学诗》:“ 黄河 西北来,云自 崑崙 坵,经行非一山,回薄半九州。”
(1).循环变化。文选·贾谊〈鵩鸟赋〉:“万物迴薄兮,振盪相转。” 李善 注:“斯则万物变化,乌有常则乎。鶡冠子曰:‘……精神迴薄,振荡相转。’”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意气风云倏如昨,岁月春秋屡迴薄。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番梅花落。” 清 沈谦 《引声歌》:“大化迴薄,与仙者邻。”
(2).萦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忽有一洲自生,沙流迴薄。” 南朝 宋 鲍照 《岁暮悲》诗:“昼色苦沉阴,白雪夜迴薄。”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万里沧江,一峡束之,秀气迴薄,灵液潜滋,是生石宝。”
《國語辭典》:鹏抟(鵬摶)  拼音:péng tuán
大鹏展翅奋力高飞。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比喻人奋发图强。唐。李白〈独漉篇〉:「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國語辭典》:云髻(雲髻)  拼音:yún jì
女子盘捲如云的发髻。《文选。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脩眉联娟。」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鸦。」
《國語辭典》:周游(周遊)  拼音:zhōu yóu
四处游历。《孔丛子。记问》:「周游天下,靡邦可依。」
《漢語大詞典》:盘回(盤迴,槃回)
亦作“ 盘迴 ”。盘旋回绕。汉武帝内传:“宫中嬪御望阁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灭,见赤龙盘迴栋间。”魏书·侯莫陈悦传:“数日之中,盘回往来,不知所趣。” 唐 韩愈 《桃源图》诗:“流水盘迴山百转,生綃数幅垂中堂。”《长安客话·恶峪》引 明 顿锐 《恶峪行》:“山形虽恶中洞然,曲折盘回可寻索。” 程善之 《自芜湖至徽州道中》诗:“盘回忽入谷,途穷目为眴。”
槃回:蜿蜒盘曲。 汉 马融 《广成颂》:“ 金山 、 石林 ,殷起乎其中……隆穹槃回,嵎峗错崔。”
《國語辭典》:螺黛  拼音:luó dài
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黑绿色颜料。宋。欧阳修阮郎归。落花浮水树临池〉词:「浅螺黛,淡燕脂。閒妆取次宜。」也称为「螺子黛」。
《國語辭典》:螺子黛  拼音:luó zǐ dài
古代妇女修饰时,画眉所用的黑绿色颜料。《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月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也称为「螺黛」。
《漢語大詞典》:盘云(盤雲)
(1).指发髻。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曲》:“兰膏坠髮红玉春,燕釵拖颈抛盘云。”
(2).盘旋于云霄。 唐 祖咏 《赠苗发员外》诗:“宿雨朝来歇,空山天气清,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一作 李端 诗。
《漢語大詞典》:折旋
(1).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韩诗外传》卷一:“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黄门侍郎 裴之礼 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朱子语类卷一○五:“折旋是直去了復横去,如曲尺相似。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
(2).形容舞姿。 唐 李白 《清平乐令》词:“谁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
(3).返回;转身。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翊圣敬刘海蟾:“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职,折旋尘中。”明史·顾佐传:“百僚过者,折旋避之。”
(4).形容来回奔逐。 宋 岳珂 桯史·隆兴按鞠:“一日,上亲按鞠,折旋稍久,马不胜勩,逸入廡间。”
(5).周旋。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若目见而身折旋其间, 吕公 以为其长不独在文字也。”
(6).形容山势的曲折盘旋。
《國語辭典》:徊翔  拼音:huái xiáng
比喻仕途升迁的缓慢。《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