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不偷盗戒同。
【三藏法数】
不盗戒者,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三藏法数】
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攘窃,是名不盗戒。
果盗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三烦恼之一。(参见:烦恼)
【三藏法数】
谓不知正因正果,于不善事生妙善想,勤加精进,如以寒热涂灰卧棘等事,执为正行。小有所得,私窃邪计,以为极果,是为果盗见。(寒热涂灰卧棘者,谓外道寒则裸形自冻,热则五热炙身,或以灰涂身,或眠卧荆棘,自以为苦行,而求得果也。五热者,谓四方是火,上则日也。)
偷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恶业之一,新译作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俱舍论十六曰:「要先发欲盗故思,于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不误而取,令属己身。齐此名为不与取罪。」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业之一,即不与而取。
【三藏法数】
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三藏法数】
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盗牛
【佛学大辞典】
(譬喻)盗他之牛不知其方法,则不能得醍醐味,以喻外人之剽窃佛教之文句,不能得解脱之益者。涅槃经三曰:「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馀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诸牛。诸凡夫人虽复是戒定慧不能解脱。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已失醍醐。」三论玄义曰:「若言老教亦辨双非,盖以沙糅金,同盗牛之论。」
盗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窃盗业之贪欲。
盗髻珠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显记曰:「僧尼罗国王,以金等身,而铸佛像。髻装宝珠,有盗者以梯取之,像渐高而不及,盗叹佛不救众生,像俯首而与之。后市人擒盗,盗言其事,视像尚俯,王重赎其珠而更装之。」
护不盗戒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十五神)
【三藏法数】
一、坻摩阿毗婆驮,护持戒人出入往来,使得安宁;二、阿修输婆罗陀,护持戒人所啖饮食,悉使甘香;三、婆罗摩亶雄雌,护持戒人睡梦平安,觉寤欢悦;四、婆罗门地鞞哆,护持戒人不为蛊毒所中;五、邪摩呼哆耶舍,护持戒人,不为雾露之毒所害。
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持五戒,则常有二十五之善神拥护其身。见灌顶经一,法苑珠林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种偷盗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戒盗身缚
【三藏法数】
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又取以进行,复名戒取。如外道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
不偷盗戒
【三藏法数】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不盗配智
【三藏法数】
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戒盗见
【三藏法数】
(亦名见取),谓不知如来正戒,而于邪戒中妄自分别,取以进行,如牛狗等戒,执取为实。得少功德,自以为足。私窃邪计,不修正因,是为戒盗见。(牛狗戒者,谓外道计前世从牛狗中来,即以食草啖秽为戒,而修苦行也。)
【三藏法数】
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不偷盗
【三藏法数】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藏法数】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偷盗果报
【三藏法数】
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是名偷盗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