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朱砂痣(硃砂痣)  拼音:zhū shā zhì
1.生在皮肤上的红痣。《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这姑娘可是左右鬓角儿上,有米心大必正的两颗朱砂痣不是?」
2.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双州太守韩廷凤因战乱,与妻儿分散,另娶吴氏。后发觉吴氏乃因家贫被其夫所卖,遂赠银送其返家。吴氏夫妇感韩氏之恩,代买一子送韩。韩氏问其身世,查其足有朱砂痣,始知为己失散多年之子,父子乃得重逢。也称为「行善得子」。
《漢語大詞典》:绉巴巴(縐巴巴)
形容衣服、纸张、皮肤等发皱。 冯骥才 《雕花烟斗》:“瞧!他穿一身绉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膝头和袖口的部分磨得油亮。”
《漢語大詞典》:植皮
移植皮肤。 巴金 《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三:“也就是这个主任医生,在准备为 老丘 植皮的时候,他第一个要求把自己的皮移植在病人的身上。”
分類:移植皮肤
《国语辞典》:灼痛  拼音:zhuó tòng
因末梢神经受损,引起局部皮肤表面剧烈而持久的烧灼痛感。
《國語辭典》:痦子  拼音:wù zi
黑痣。如:「她的脸上长了一个痦子。」
《国语辞典》:温觉(温觉)  拼音:wēn jué
皮肤接受到比表皮高或低的温度刺激时,引起神经冲动,传到大脑而产生的冷热感觉。
《國語辭典》:体无完肤(體無完膚)  拼音:tǐ wú wán fū
1.身上没有一块皮肤是完好的,形容受伤惨重。《旧五代史。卷三五。唐书。明宗本纪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馀首,体无完肤。」也作「肌无完肤」、「身无完肤」。
2.比喻遭人批评、驳斥的,一无是处,面目全非。如:「他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漢語大詞典》:血泡
(1).即血胞。《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 赵武 , 赵武 !我一门百口寃仇,在你一点血泡身上,出宫之时,切莫啼哭!”参见“ 血胞 ”。
(2).皮肤上充血的泡。 李準 《马小翠的故事》:“脚上打出血泡了,就干脆把鞋子扔掉。”
(3).血的泡沫。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地上一滩血,脑瓜儿上还噗噗噗的冒血泡呢。”
《漢語大詞典》:血胞
本指胎儿。引申指婴孩。《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时 襄公 新生一女, 文姜 以 庄公 内主尚虚,令其订约为婚。 庄公 曰:‘彼女尚血胞,非吾配也。’”
分類:胎儿婴孩
《國語辭典》:橡皮膏  拼音:xiàng pí gāo
胶布。外科医生用来固定包扎患处的纱布。因一面涂有胶质,能使敷料固定不易脱落。
《漢語大詞典》:修晰
身材高而皮肤白。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四君年二十餘,修晳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
分類:身材皮肤
《国语辞典》:皮娇肉嫩(皮娇肉嫩)  拼音:pí jiāo ròu nèn
形容人皮肤细嫩。如:「闷热的天气让皮娇肉嫩的小婴儿都长痱子了。」
分类:皮肤细嫩
《国语辞典》:皮肤甲错(皮肤甲错)  拼音:pí fū jiǎ cuò
皮肤不润泽,粗糙如鲛皮,多于瘀血时见之。
《国语辞典》:氯气中毒(氯气中毒)  拼音:lǜ qì zhòng dú
由于呼吸道黏膜或皮肤受到氯气侵蚀而造成中毒。有梗塞、咳嗽、流泪、剧烈头痛和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若浓度超过百万分之四十,还可能发生肺水肿的现象。
《国语辞典》:全身美白  拼音:quán shēn měi bái
一种新的美容方式,将人体全身皮肤的颜色以各种方法变白,使其美观。
《国语辞典》:色质细胞(色质细胞)  拼音:sè zhí xì bāo
含有特殊色素的细胞。如乌贼的皮肤,能随环境的不同而改变颜色,并形成保护色,即是此种细胞的作用。也称为「变色细胞」、「色素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