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皮影戏(皮影戲)  拼音:pí yǐng xì
以纸或皮制成人物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史记》、《搜神记》的记载,汉武帝时已有类似皮影戏的出现,演变至宋代甚为流行。明、清两代,民间表演皮影戏风气已十分普遍。表演时用木板搭起一平台做为影台,台上挂起布幕做为影窗,利用灯光将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艺人一边操纵剪影,一边配合音乐演唱,其内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说。也称为「皮猴戏」、「驴皮影」、「影戏」。
《國語辭典》:影戏(影戲)  拼音:yǐng xì
1.旧称电影为「影戏」。
2.以纸张或皮革制成人物的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参见「皮影戏」条。
《漢語大詞典》:纸影戏(紙影戲)
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之一。也称皮影戏或影戏。其法为用厚纸或羊皮裁剪成人物形象,涂以彩绘,并系有提线,能为多种动作。演出时伴有音乐歌唱,利用灯光射映于台前白幕上,使演出的影像具有逼真之感。我国 宋 代即有此戏剧形式。参见“ 影戏 ”。
《國語辭典》:影戏(影戲)  拼音:yǐng xì
1.旧称电影为「影戏」。
2.以纸张或皮革制成人物的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参见「皮影戏」条。
《國語辭典》:影调剧(影調劇)  拼音:yǐng diào jù
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剧种。以当地皮影戏的腔调为基础,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后逐渐形成。
《国语辞典》:影戏人儿(影戏人儿)  拼音:yǐng xì rén ér
上演皮影戏时所用的纸张或皮革剪成的人物。也称为「影戏人子」。
《國語辭典》:滦州影(灤州影)  拼音:luán zhōu yǐng
一种盛行于河北省滦县一带的皮影戏。以驴皮雕成高六、七寸的戏中人物,再绘以油彩,并使其手足皆能转动。演出时,前置素纸幕,主演者立幕后,持影人贴纸幕而舞动,更以强光映影,使影人毕现于幕前。另有司唱者、奏乐者,皆与影人的动作相应合。
《國語辭典》:驴皮影(驢皮影)  拼音:lǘ pí yǐng
以纸或皮制成人物剪影,藉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参见「皮影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