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8,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八百功德
百八兽
三百矛
三百会
三百由旬
三百五十戒
三百六十会
三百四十一戒
三百四十八戒
三祇百劫
三祇百大劫
三僧祇百大劫
千二百罗汉
千二百五十人
佛类词典(续上)
七百贤圣八百功德
百八兽
三百矛
三百会
三百由旬
三百五十戒
三百六十会
三百四十一戒
三百四十八戒
三祇百劫
三祇百大劫
三僧祇百大劫
千二百罗汉
千二百五十人
七百贤圣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灭后百年,在吠舍离城为第二结集之贤圣也。(参见:结集)
(杂语)佛灭后百年,在吠舍离城为第二结集之贤圣也。(参见:结集)
八百功德
【佛学大辞典】
(杂名)六根中眼鼻身三根之功能数量也。(参见:一千三百功德)
(杂名)六根中眼鼻身三根之功能数量也。(参见:一千三百功德)
百八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三十六兽各开三兽为百八,止观列记其名。
(名数)于三十六兽各开三兽为百八,止观列记其名。
三百矛
【佛学大辞典】
(杂名)犹言三十棒也。指数多而云。杂阿含经十四曰:「彼王治罪,劙以三百矛。」梵网经下曰:「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矛刺心。」涅槃经十一曰:「我宁以身受三百矛,终不敢以毁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卧具。」
(杂名)犹言三十棒也。指数多而云。杂阿含经十四曰:「彼王治罪,劙以三百矛。」梵网经下曰:「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矛刺心。」涅槃经十一曰:「我宁以身受三百矛,终不敢以毁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卧具。」
三百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三百六十会)
(杂语)(参见:三百六十会)
三百由旬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化城喻品说,有导师欲率众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至宝处,恐众疲倦而还,遂方便于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暂为止息。三百由旬者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报处为三百。」
(杂语)法华经化城喻品说,有导师欲率众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至宝处,恐众疲倦而还,遂方便于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暂为止息。三百由旬者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报处为三百。」
三百五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六十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或曰三百会,禅家诸师言佛于一代中说会多之套语也。非有经论之典据。碧岩十四则评唱曰:「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十六十会开谈顿渐权实,谓之一代时教。」释门正统曰:「金口宣扬五十年正教,阿难结集三百会之真诠。」
(杂语)或曰三百会,禅家诸师言佛于一代中说会多之套语也。非有经论之典据。碧岩十四则评唱曰:「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十六十会开谈顿渐权实,谓之一代时教。」释门正统曰:「金口宣扬五十年正教,阿难结集三百会之真诠。」
三百四十一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三祇百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三祇百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祇百劫)
(术语)(参见:三祇百劫)
三祇百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三僧祇百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为度他而作三阿僧祇劫之修行,更为自己成佛之身感三十二相,而于百大劫间植无量之福德。
(术语)菩萨为度他而作三阿僧祇劫之修行,更为自己成佛之身感三十二相,而于百大劫间植无量之福德。
千二百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之会座,成千二百之罗汉一类,于第三周之说法得授记,是常列于诸经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方便品曰:「我等千二百及馀求佛者。」又「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五百弟子授记品曰:「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名数)法华经之会座,成千二百之罗汉一类,于第三周之说法得授记,是常列于诸经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方便品曰:「我等千二百及馀求佛者。」又「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五百弟子授记品曰:「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千二百五十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过去现在因果经四曰:「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三藏法数】
(出因果经)
谓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證,承佛化导,即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舍。故诸经首,列众皆云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以此也。(梵语优楼频螺迦叶,华言木瓜林。梵语那提迦叶,华言河。梵语伽耶迦叶,华言城。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大目犍连,华言采蒋氏。)
(杂语)过去现在因果经四曰:「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导,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故诸经之首列众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
【三藏法数】
(出因果经)
谓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證,承佛化导,即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舍。故诸经首,列众皆云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以此也。(梵语优楼频螺迦叶,华言木瓜林。梵语那提迦叶,华言河。梵语伽耶迦叶,华言城。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大目犍连,华言采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