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药石罔效(药石罔效)  拼音:yào shí wǎng xiào
药石,治病的药剂与砭石。药石罔效形容病情非常严重。如:「陈先生罹患绝症,药石罔效,不久就去世了。」
《国语辞典》:问诊(问诊)  拼音:wèn zhěn
在病患诉说病情的同时,对病者或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患者病痛所在、发病时间、原因、经过、以往治疗情形、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为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病史的重要方法。
《国语辞典》:顺證(顺證)  拼音:shùn zhèng
中医上指病情按一般规律发展,抗病能力尚足,病邪不能损害重要器官的情形,或指症状由重而轻,有好转的趋势。
《国语辞典》:病染膏肓  拼音:bìng rǎn gāo huāng
病情沉重,无药可救。比喻事情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参见「病入膏肓」条。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风雨秋堂套。赚〉:「真个崔张不让,命该彫丧,险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国语辞典》:病已成势(病已成势)  拼音:bìng yǐ chéng shì
病情沉重,已无挽回的情势。《红楼梦》第六九回:「病已成势,日无所养,反有所伤,料定必不能好。」
《国语辞典》:病在膏肓  拼音:bìng zài gāo huāng
病情沉重,已到无药可救。后比喻事情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参见「病入膏肓」条。明。邵璨《香囊记》第二三出:「便遇秦和医国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漢語大詞典》:方诊(方診)
处方和诊察病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 玉 少师事 高 ,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國語辭典》: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膏,中医上指心下脂肪。肓,膈上薄膜。膏肓相传是身体内药力所不及的地方。病入膏肓指人病重,无药可救。语本《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镜花缘》第一三回:「贱妾之恙,虽得女儿取参略延残喘,奈病入膏肓,不啻风中之烛。」后比喻事情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歧路灯》第二○回:「热肠动处真难默,冷眼觑时便欲暗;病入膏肓嗟已矣,愿奉宣圣失言箴。」也作「病染膏肓」、「病在膏肓」。
《國語辭典》:病急乱投医(病急亂投醫)  拼音:bìng jí luàn tóu yī
(谚语)比喻事情紧急,到处求人解决。《冷眼观》第二五回:「一时人多语杂,议论纷纭。宸章此刻也是病急乱投医,谁说谁好。」也作「病笃乱投医」。
《漢語大詞典》:打诊(打診)
谓医生用指轻敲病者胸背等处听其声以诊察内脏的病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 美国 的 D医师 来诊察了。他是在 上海 的唯一的 欧洲 的肺病专家,经过打诊、听诊之后。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 中国 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一位青年医生,大约是助手,我看他也不打诊,只把脉评了一下,就说入院了。”
《漢語大詞典》:劫药(劫藥)
亦作“刧药”。 中医称能够迅速减轻症状、制止病情发展的药物为“劫药”。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黄胜 ﹞终日穿花街过柳巷,在院子里表子家行乐。常言道‘乐极悲生’,闝出一身广疮。科场渐近,将白金百两送太医,只求速愈。太医用轻粉刧药,数日之内,身体光鲜。”
《漢語大詞典》:没救
(病情、伤势等)十分危险,已经无法挽救。例如:肝癌已经晚期,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