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膈疝
病名。由于横膈膜先天性的缺损或外伤,腹腔内的脏器进入胸腔内而引起。有饭后胸窝部疼痛,呕吐等症状。
《國語辭典》:鹅口疮(鵝口瘡)  拼音:é kǒu chuāng
病名。由真菌中的变白菌所引起。感染时口腔黏膜发生白点,哺乳的婴儿常患此病。也称为「寄生性口内炎」。
《國語辭典》:动脉硬化(動脈硬化)  拼音:dòng mài yìng huà
病名。由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沉积于动脉管壁造成动脉血管壁变厚,失去弹性,形成血管壁硬化,甚至完全堵塞。可能引起高血压等血管病变。
《漢語大詞典》:发颐(發頤)
病名。发于面部的一种肿痛。《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发颐》:“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注:“此証又名汗毒,发於颐頷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壅积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保安万灵丹》:“此方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
《国语辞典》:回归热(回归热)  拼音:huí guī rè
病名。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媒是体虱,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高烧持续数日降为常温,经过数日后又再发作,症状重新出现。
《国语辞典》:硅肺  拼音:guī fèi
病名。因长期吸入含二氧化硅的灰尘而引起。有呼吸短促、胸口疼痛、体力减弱、咳嗽等症状,常并发肺结核。也称为「矽肺症」。
《國語辭典》:骨结核(骨結核)  拼音:gǔ jié hé
病名。一种结核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病。症状为局部疼痛、肌肉收缩、机能障碍、局部变形,并且会有消瘦、贫血、盗汗、发热等情形。也称为「骨痨」。
《国语辞典》:股癣(股癣)  拼音:gǔ xiǎn
病名。由皮癣菌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长于两股内侧或臀部时称之。患部发红、发痒、呈圆形斑或结痂。
《漢語大詞典》:蛊胀(蠱脹)
病名。即臌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孙真人:“ 三原 民 苟 氏妇者,病蛊胀,诸医束手,气已絶矣,踰二鼓忽甦。” 清 焦循 《忆书》卷四:“有养媳未成礼,而是子私之有身,他医以为蛊胀,独 李翁 决其为男胎。”
分類:病名
《漢語大詞典》:肠梗阻(腸梗阻)
病名。由肠内异物堵塞、肠肌痉挛等引起。症状是腹部膨胀、剧烈腹痛、呕吐等。也叫肠阻塞。
《国语辞典》:肠穿孔(肠穿孔)  拼音:cháng chuān kǒng
病名。肠壁穿破成孔,粪便等排泄物流入腹腔,导致感染。症状包括呕吐、剧烈的腹痛、脉搏微弱等。
《國語辭典》:产褥热(產褥熱)  拼音:chǎn rù rè
病名。产妇在生产后产道因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烧、下腹疼痛、阴道流血等。最常感染的部位为子宫内膜。也称为「月子病」。其症状为发热、低血钙、肌肉无力、麻痹、循环虚脱等,常发生于分娩后七十二个小时内。
《国语辞典》:白喉  拼音:bái hóu
病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咽头、喉头为主要患部。症状包括发烧、咽喉肿胀、失音、呼吸困难或严重虚脱等,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咽、喉部位产生一层白膜。可使用抗生素或注射抗毒血清治疗,预防的方法以接种白喉疫苗最为有效。
《国语辞典》:白内障(白内障)  拼音:bái nèi zhàng
病名。眼睛的水晶体因老化、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模糊、不透明现象。因外观呈白色,故称为「白内障」。
《国语辞典》:白癣(白癣)  拼音:bái xiǎn
病名。一种头癣。患者多为幼儿,系由黴菌引起,能使毛发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