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痹厥
肢体疼痛麻木之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冬善病痹厥。”《素问·五藏生成篇》:“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漢語大詞典》:寒疝
(1).中医病名。症见腹中拘挛,绕脐疼痛,恶寒肢冷而汗出。多为寒邪凝滞腹内所致。东观汉记·邓训传:“太医 皮巡 从猎 上林 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 训 直事,闻 巡 声,起往问之。 巡 曰:‘冀得火熨背。’ 训 身至 太宫门 ,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復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遶脐痛苦,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2).中医指疝气的一种。症见阴囊肿硬而冷,睾丸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漢語大詞典》:耐痛
能忍受疼痛。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不幸被热水烫了一下,又不耐痛,终于免不得出声叫苦了。”
分類:忍受疼痛
《國語辭典》:绞痛(絞痛)  拼音:jiǎo tòng
1.内脏的剧烈疼痛。如:「暴饮暴食会造成肠胃绞痛。」
2.比喻悲痛难忍。如:「当地震灾区有伤亡的噩耗传来,大家心中一阵绞痛。」
《国语辞典》:止痛药(止痛药)  拼音:zhǐ tòng yào
抑制各种疼痛的药剂。如:「牙齿若痛得很厉害,就把这些止痛药吃了。」
《国语辞典》:镇痛(镇痛)  拼音:zhèn tòng
抑止疼痛。如:「有病痛应就医诊治,切勿乱服成药镇痛。」
《國語辭典》:龇牙咧嘴(齜牙咧嘴)  拼音:zī yá liě zuǐ
1.张嘴露牙。形容凶狠的样子。如:「看他龇牙咧嘴,瞠目一喝,把那娃儿吓哭了。」
2.形容因痛苦或惊恐而面部扭曲变形。如:「不小心绊了一脚,痛得他龇牙咧嘴的。」
《國語辭典》:头痛灸头,脚痛灸脚(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拼音:tóu tòng jiǔ tóu,jiǎo tòng jiǔ jiǎo
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源。比喻只顾眼前,对问题不作通盘考量,不从根本上解决。《朱子语类。卷一一四。训门人二》:「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只治这上便了,更别讨甚病根也!」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國語辭典》:瓦楞子  拼音:wǎ léng zi
蚶子的别名。参见「蚶子」条。
《漢語大詞典》:痛不可忍
疼痛或悲痛到极点,以至于忍受不了。亦作“痛不堪忍”
《國語辭典》:痛不堪忍  拼音:tòng bù kān rěn
痛苦得不能忍受。宋。洪邁《夷堅丁志。卷五。陳通判女》:「過嶺下,小石損我足,仆地移時,至今猶痛不堪忍。」也作「痛不可忍」。
《漢語大詞典》:痛脚
疼痛的脚。喻短处或把柄。《大马扁》第五回:“自此 林子重 已拿得 康有为 痛脚,益復无忌。”《廿载繁华梦》第十回:“﹝ 李山农 ﹞假説现在餉项支絀,须要寻些财路…… 徐賡扬 道:‘这事即 张帅 早有此意,奈未拿着他的痛脚。’”赣剧《张三借靴》:“想他平日到处装穷叫苦,最怕人家晓得他发了财,我就偏偏要踩他这只痛脚。”
《漢語大詞典》:痛煞煞
亦作“ 痛杀杀 ”。
(1).形容悲痛之甚。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痛煞煞伤别,急煎煎好梦儿应难捨。”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二折:“哎钱也,我为你呵,也曾痛杀杀将俺父母来离。” 明 吕坤 《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 朱寿昌 寻母,见得母面,认得母真,痛煞煞雨泪千行。” 清 洪升 《长生殿·哭像》:“一杯望汝遥来享,痛煞煞古驛身亡。”
(2).形容疼痛之甚。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是那一个实丕丕将着麤棍敲,打的来痛杀杀精皮掉。”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三折:“諕的我急煎煎心如刀搅,痛杀杀腹若锥剜。”
分類:悲痛疼痛
《漢語大詞典》:躽气(躽氣)
中医指气虚下陷,致小腹睾丸下坠疼痛。
《國語辭典》:压痛(壓痛)  拼音:yā tòng
用手轻按身体某一部位所产生的疼痛感觉。
《國語辭典》:消化不良  拼音:xiāo huà bù liáng
因饮食过度或消化机能衰退等因素,导致消化功能无法发挥,造成胃肠不适或食欲不振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