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略戒
略念诵法
略论安乐净土义
略问讯
略教诫经
略说戒经
略说教诫经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华严略策
开元释教录略出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
业报略经
极略色
僧史略
佛类词典(续上)
略出念诵经略戒
略念诵法
略论安乐净土义
略问讯
略教诫经
略说戒经
略说教诫经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华严略策
开元释教录略出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
业报略经
极略色
僧史略
略出念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同于略出经。
(经名)同于略出经。
略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经有广略之二教,佛成道后十二年间,大众清净,无犯戒者,故未曾立一戒,唯说略偈总劝诫善恶,故谓之略戒,又云略教。十二年以后弟子行法渐流放逸,污清净之法海,因随缘制之,遂至有五篇七聚之多。谓之广戒,又云广教。略教局于利根,广教通于利钝二机。四分僧戒本曰:「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伽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此戒经。从此已后广分别说。」但常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四句偈为略戒。又真言以三平等戒为略戒。(参见:三昧耶戒)
(术语)戒经有广略之二教,佛成道后十二年间,大众清净,无犯戒者,故未曾立一戒,唯说略偈总劝诫善恶,故谓之略戒,又云略教。十二年以后弟子行法渐流放逸,污清净之法海,因随缘制之,遂至有五篇七聚之多。谓之广戒,又云广教。略教局于利根,广教通于利钝二机。四分僧戒本曰:「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伽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此戒经。从此已后广分别说。」但常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四句偈为略戒。又真言以三平等戒为略戒。(参见:三昧耶戒)
三昧耶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略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金轮时处仪轨说此法。是行者或旅行或多事不能行广法时,或其人之性为不好广轨者而说之也。其次第先以护身法清吾三业,次以小金刚轮之印明,成坛场,次结其尊之根本印,诵其明七遍,以加持心额喉顶之四处,因而成大圆镜智乃至成所作智之四智,次为金刚合掌,置之顶上,诵字二十一遍,以成供养法。以下不必捻数珠。
(修法)金轮时处仪轨说此法。是行者或旅行或多事不能行广法时,或其人之性为不好广轨者而说之也。其次第先以护身法清吾三业,次以小金刚轮之印明,成坛场,次结其尊之根本印,诵其明七遍,以加持心额喉顶之四处,因而成大圆镜智乃至成所作智之四智,次为金刚合掌,置之顶上,诵字二十一遍,以成供养法。以下不必捻数珠。
略论安乐净土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梁昙鸾作。或言文义非无取舍,恐是别人之作。
(书名)一卷,梁昙鸾作。或言文义非无取舍,恐是别人之作。
略问讯
【佛学大辞典】
(仪式)(参见:问讯)
(仪式)(参见:问讯)
略教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赞少欲知足,呵恶比丘之三种不善思惟。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赞少欲知足,呵恶比丘之三种不善思惟。
略说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异名。
(经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异名。
略说教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同略说戒经。
(经名)同略说戒经。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明修普贤三昧成普贤之身者。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明修普贤三昧成普贤之身者。
华严略策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华严宗清凉著。
(书名)一卷,华严宗清凉著。
开元释教录略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智升撰。前释教录中之入藏录,以千字文编定者。
(书名)四卷,智升撰。前释教录中之入藏录,以千字文编定者。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唐善无畏译。
(经名)二卷,唐善无畏译。
业报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业报略经之略名。
(经名)分别业报略经之略名。
极略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于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实物,摄于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于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众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略色。故称极略不名极微。」
【三藏法数】
谓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以至极微,故名极略色。
【三藏法数】
谓此细色略之至极,无可与比,人、天之眼所不能见,是为极略色也。
(术语)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于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实物,摄于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于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众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略色。故称极略不名极微。」
【三藏法数】
谓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以至极微,故名极略色。
【三藏法数】
谓此细色略之至极,无可与比,人、天之眼所不能见,是为极略色也。
僧史略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宋赞宁著,记佛家事物之纪原。
(书名)三卷,宋赞宁著,记佛家事物之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