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己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界对众生界谓我身为己界。
小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之铁围山为限曰一世界,此世界之数一千曰小千世界。(参见:三千大千世界)下。
【三藏法数】
谓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顶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梵语夜摩,华言善时。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小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结界之一。为受戒,说戒,自恣等临时结成之小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二。
女人结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女人禁制之结界也。(参见:结界)
天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参见:天道)
天道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六道之一。与天趣同。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趣之顶,故谓之天。身有光明,故谓之天。果报最胜,故谓之天。为有情轮回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向也。【又】(术语)自然之道,法尔之理,谓之天道,与儒言天道同。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不得蹉跌。」又曰「天道施张,自然化举。」同净影疏曰:「凡在世间天下诸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三藏法数】
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三藏法数】
天者,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受用出于自然,快乐莫非如意,由昔广修净行故感此报,是名天道。
【三藏法数】
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五色界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造显曼荼罗时,为区别各重位,用五色作境界之道也。瞿醯坛跢罗经中曰:「中台,及内院,应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应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大日经疏六曰:「又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当具五色。先以白色为周界竟,次于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黄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纯白一色,皆极令均调正直,渐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养处外缘等,随作一纯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从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种根力,渐次增广,乃至住于大般涅槃,则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尊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则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故第三漫荼罗,唯以白色为界也。第二漫荼罗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进修万行,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也。第一重漫荼罗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作大虚空色。黑为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来秘藏,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眷属也。又入此深玄色时者,即是如来自證中胎华藏。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浅深之殊。而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然其所趣,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五妙境界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四。言极乐之色声等五种境界极其妙乐也。
五重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论第五十曰:「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为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为世界性者,以准于旧华严经五十六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记五十二曰:「华严经中,积聚诸刹而名世界性,积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释此次第而作此解释,论之第三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为世界性。海之后所以安界种者,种是种类,亦是因义。积诸界海,共安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为第五重作其因种。故界海之次,建界种之名。」
五种结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结界之地形有五相。(参见:结界)中结界五相。
不思议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异名也。以真如为绝思虑言议之法界故也。
不思议境界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之略名。
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不思议境界经,三卷,赵宋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入普遍光明三摩地,而放大光明,殑伽沙之菩萨云集,妙吉祥菩萨入无垢普光三摩地,现大神变而来,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而得如是神通,佛以四种之四法答之,又说妙吉祥最初发心转女成男之因缘。
六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之六法也。此六法各有分齐,故名为界。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
六界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中阿含二十一说处经,为年少比丘说众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舍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煖热之火大,呼吸之风大,耳鼻空之空大,乐苦识之识大也。曰:「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三藏法数】
(出中阿含经)
界即界分,聚即聚集。谓人之身聚集六法,各有分齐,故名六界聚。
〔一、地界聚〕,地以坚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之类,是名地界聚。
〔二、水界聚〕,水以润湿为性。谓人之身,有内水界,而受于生,即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肪血、涎痰之类,是名水界聚。
〔三、火界聚〕,火以燥热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即热身、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饮食之类,是名火界聚。
〔四、风界聚〕,风以动转为性。谓人之身,有内风界,而受于生,即出息入息,及掣缩等风之类,是名风界聚。(掣缩风者,凡身动转,皆属于风故也。)
〔五、空界聚〕,空以无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空界,而受于生,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之类,是名空界聚。
〔六、识界聚〕,识以分别为性,即心识也。所谓乐识、苦识、喜识、忧识,是名识界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