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质韵》:申一
欧阳修诗盖藏十不敢申一上心虽恻何由知
《漢語大詞典》:申义(申義)
阐明意义。《书序》:“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於将来。” 孔颖达 疏:“要文无不解,是申义也。”
分類:阐明意义
《漢語大詞典》:申祷(申禱)
再次祷祝。左传·成公十六年:“ 苗賁皇 徇曰:‘蒐乘、补卒,秣马、利兵,脩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復战!’” 杨伯峻 注:“申祷,再次祈祷求胜。”
分類:再次祷祝
《韵府拾遗 真韵》:兼申
宋书建平王宏传宏夙情业尚素心令绩虽年未及壮愿言兼申谓天道可倚辅仁无妄
《漢語大詞典》:类申(類申)
依类申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遂行下各州,自试於学,仍照旧比分数,以待类申,将以是岁七月引试为始。”
分類:依类申报
《漢語大詞典》:申意
(1).示意;表明意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友放:“ 王相起 , 长庆 中再主文柄,志欲以 白敏中 为状元,病其人与 贺拔惎 为交友, 惎 有文而落拓。因密令亲知申意,俾 敏中 与 惎 絶。”《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再三申意众头领,不能前来庆贺,切乞恕罪。”
(2).表达情意。 清 朱之瑜 《答黄德舍书》:“此间无物可以申意,薄具白金拾两,少展畴昔之意,惟祈鉴存。”
《漢語大詞典》:申致
(1).送达;送给。宋书·张邵传:“ 魏主 復令 孝伯 传语曰:‘ 魏主 有詔借博具。’ 畅 曰:‘博具当为申致。’”
(2).表达。 宋 陆游 《天申节功德疏》:“敢因震夙之期,申致延鸿之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 万钟 泫然曰:‘在心之情,卒难申致。’”
《國語辭典》:申覆  拼音:shēn fù
向上级或有关机关申请审核。《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分類:申请审核
《骈字类编》:月申
宋史食货志分左藏库为内藏库令内藏库使翟裔等于左藏库择上绫罗等物别造帐籍月申枢密院
《漢語大詞典》:申警
警戒;儆戒。南史·梁吴平侯景传:“修葺城垒,申警边备,理辞讼,劝农桑。”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部署麤定,适 胡文忠公 以母丧奉詔起復,相与申警简练,而 湘 军復振。”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 孔子 ﹞於春秋特著以元统天以天信之之义…… 孔子 盖深察夫据乱时代之人类,其宗教迷统君念甚强也,故利用之而申警之。”
分類:警戒儆戒
《國語辭典》:申诫(申誡)  拼音:shēn jiè
1.告诫责备。《史记。卷四。周本纪》:「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申诫太仆国之政。」
2.公务员犯轻微过失所受的处分。
3.警察在执勤时,对违警人用言词予以申斥告诫,期其悔悟,不致再犯。
《漢語大詞典》:申复(申復)
谓重申诉而使之恢复。北史·宋弁传:“ 弁 恨 冲 而与 李彪 交结,雅相知重…… 彪 除名, 弁 大相嗟慨,密图申復。”
《漢語大詞典》:申禁
谓宣布禁止从事某项活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 管仲 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漢語大詞典》:申盟
缔结盟约。国语·晋语七:“四年,诸侯会于 鸡丘 ,於是乎布命、结援、修好、申盟而还。” 韦昭 注:“申,寻也。” 清 马建忠 《巴黎复友人书》:“於是诸列国申盟要言,以强弱相恤,大小相维,成一均势之局。即 战国 合纵连横之説名异而事同者也。”
《國語辭典》:申文  拼音:shēn wén
1.行文向长官报告。《三国演义》第二回:「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
2.上呈长官的文书。《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刘爷做完申文,把皮氏一起俱已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