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斑节虾(斑节虾)  拼音:bān jié xiā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因身体上有黑褐色和白色斑点,尾鳍上亦有蓝色和黄色条纹,故称为「斑节虾」。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
《国语辞典》:虾蛄(虾蛄)  拼音:xiā gū
动物名。甲壳类口脚目。形似虾而扁,体长一至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对胸肢特大,产于近岸水域,可供食用。全体淡黄微绿,入沸水中,成淡紫色。
《国语辞典》:水蚤  拼音:shuǐ zǎo
动物名。节肢动物甲壳类。长约二公釐,体透明,形椭圆,产沟水中,人多捕之以饲养金鱼。也称为「鱼虫」。
《国语辞典》:藤壶(藤壶)  拼音:téng hú
动物名。属节肢动物门。为甲壳纲蔓足亚纲的泛称,约一千种。典型的藤壶,介壳由六片结合,成倒覆的杯状,附著于海滨岩石、木桩上。壳顶有孔,孔内有六对多歧的蔓足,可以从流水中获取生物食用。雌雄同体,繁殖力强,幼虫自由生活,成虫常聚集附著于船底,不但影响航速且会使船底易于污损。台湾沿海产多种藤壶,其中东海岸的刺藤壶可以食用。
《国语辞典》:海藻虫(海藻虫)  拼音:hǎi zǎo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甲壳纲。圆筒状,屈伸身体运动,常附著于海藻或其他动物上,具保护色。
《国语辞典》:草虾(草虾)  拼音:cǎo xiā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产在淡水中,全身青黑色,长二三寸,前两脚比身体长一倍,可食用,今多用人工养殖。也称为「河虾」、「沼虾」。
《国语辞典》:锚虫(锚虫)  拼音:máo chóng
动物名。甲壳纲锚虫科,是寄生性的淡水桡脚类。头侧有翼状角,是一种棒状的节肢动物。多寄生于淡水鱼皮肤、口鳃、鳍等处,引起组织发炎、糜烂,以吸取鱼类体液为营养,能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国语辞典》:毛蜞  拼音:máo qí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血脚蟹科。为淡水蟹类。全身微红,体表上长满黑色细毛,螯比脚小,栖息于石缝中,其繁殖期为秋冬相交之际。
《国语辞典》:海蛆  拼音:hǎi qū
动物名。节肢动物甲壳纲。体椭圆,长七、八公分,触角两对甚长,脚六对,行动甚速。群居于海滨,白天潜伏隐蔽处,夜间外出觅食。
《国语辞典》:长臂虾(长臂虾)  拼音:cháng bì xiā
动物名。一种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脚目长臂科。头胸部短而肥;第二对胸足,粗而长,约为体长的三倍。多生活于近岸的海水区或江河里,可供食用。
《国语辞典》:剑水蚤(剑水蚤)  拼音:jiàn shuǐ zǎo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剑水蚤目。体长约一公分,头胸部椭圆,前端有触角二对。眼单一,腹狭长,尾端分叉,腹部两旁每附有大卵囊。产于淡水中。
《国语辞典》:口脚类(口脚类)  拼音:kǒu jiǎo lèi
节肢动物门甲壳类。体延长,背腹扁平,头部有触角之节不被背甲。头与胸前五节密合。胸具三对颚脚与五对步脚,颚脚之旁有腮。如虾蛄。
《国语辞典》:鳃足类(鳃足类)  拼音:sāi zú lèi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其鳃生于脚部,故称为「鳃足类」。体型小,约零点二五毫米至十釐米。以细菌、藻类等微小生物为食,有助于使水质澄清。如丰年虫等属之。
《国语辞典》:蚀船虫(蚀船虫)  拼音:shí chuán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蚀船科。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头既长又大,颚为凿状,胸部分七环节,每节具短脚一对,体被细毛,身长三四分。栖息水中,常以凿状之颚,蛀蚀水中的木材,如船材、桥柱、堤桩等,故称为「蚀船虫」。
《漢語大詞典》:鲎虫(鱟蟲)
节肢动物,甲壳纲,鲎虫科。外形很像鲎鱼。身体扁平,头胸部有甲壳,似龟、鳖,尾部呈叉状。生活在水田或水沟中。俗称王八鱼、水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