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85,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六众生
六道四生
六种俱生惑
中有生缘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中辈生
水生印
心生灭门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火生三昧
火生长者
毛道生
分别缘生经
六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六根以譬狗等六畜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著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中略)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身念处,身之不净观也)。俱舍论三十引此经,谓之六生喻经。
六道四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道中有胎卵湿化之四生,谓之六道四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种俱生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百法明论所记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之六烦恼也,此六者皆为俱生之惑。同解上曰:「此六即俱生,若开恶见法十,即分别惑也。又十惑中瞋唯不善,馀九皆通有覆不善。」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瞋、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三藏法数】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惑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瞋等惑,与身俱生,故名俱生惑。
〔一、贪惑〕,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惑。(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惑〕,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三、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倒妄执,起诸邪见,昏迷不了,是名痴惑。
〔四、慢惑〕,谓我能他不能,我解他不解,因此起轻慢心,凌傲于人,昏迷不了,是名慢惑。
〔五、疑惑〕,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六、觉惑〕,谓无正知正见,而于五尘之境,常起恶觉,染爱生著,昏迷不了,是名觉惑。
中有生缘
【佛学大辞典】
(杂语)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当有者,一依于倒心。虽住远方,然由业力所起之眼根,能见生处父母之交会,而起倒心。若为男,则缘母而起男欲,若为女,则缘父而起女欲。翻此缘二俱起瞋心(男于父起瞋,女于母起瞋),时健达婆(谓中有),由起此二种倒见,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之人不净泄,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喜慰。从兹中有没而生有便生也。见俱舍论九。
中品上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品中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品下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辈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寿经所说三辈生之一。往生人之中辈也。观经之中辈观用之,为中品上生等之三品。惟开合不同耳。(参见:三辈)
水生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结此印,则得随意生水也。
心生灭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参见: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
【三藏法数】
谓不生不灭真如之性,因无明熏动,故有生灭之心,此即觉成不觉也。觉与不觉,复更互相熏。以不觉熏本觉故,则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则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本觉,故名心生灭门。(熏即熏发,击动之义。反流出缠者,谓旋反无明之流,而出离惑业之缠缚也。)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火生三昧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不动尊之三昧,由身出火焰者。底哩三昧耶经上曰:「不动亦自身遍出火焰光,即是本尊,自住火生三昧。」【又】「此真言行人,亦于诸尊若欲作降伏,即须自身作无动尊,住于火轮中,亦名火生三昧也。」义释七曰:「啰字门,是毗卢遮那大忿怒之火,能烧一切世界,使灰烬无馀,今不动尊自此火中生,犹如军荼利尊自执金刚之火中而生。」天神之权化,有自护摩之灰中化生者。见于印度古代之传说。
火生长者
【佛学大辞典】
(人名)树提伽长者之别称。(参见:树提迦)
毛道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毛道之众生也。(参见:毛道)
毛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a%la,缚罗Va%la,之二音。婆罗为愚之义,缚罗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为缚罗。译为毛。不知婆罗宜译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玄应音义四曰:「毛道,此名误也。旧译云婆罗必利他伽阇那(Ba%lapr!thagjana),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论中作小儿凡夫是也。正言婆罗必栗托仡娜,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言愚异生。以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经言生与不生是也,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案梵语,毛言嚩罗,愚名婆罗,但毛与愚梵言相滥,此译人之失,致有斯谬也。法集等经言毛道头凡夫,或言毛头凡夫者误也。」慧琳音义十曰:「毛道此言译者误也。案梵云嚩啰,此云毛,婆罗此云愚,以毛与愚梵音相滥故误译此为毛,义翻为毛道,或云毛头,皆非也,此译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罗必哩他仡娜,婆罗此云愚,必哩他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义不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毛头,是凡夫的别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犹如轻毛随风飘舞不定。
分别缘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十二缘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