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5,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太粗生
太廉纤生
不生
四不生
不生断
不生不灭
不生不生不可说
不他生
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杀生戒
不动生死
方便杀生
六大能生
六生喻
佛类词典(续上)
太孤危生太粗生
太廉纤生
不生
四不生
不生断
不生不灭
不生不生不可说
不他生
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杀生戒
不动生死
方便杀生
六大能生
六生喻
太孤危生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太者甚也。孤危者,如孤峰之危然不可攀缘也,生犹言者,言甚孤危者。碧岩三则垂示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涂。」
(杂名)太者甚也。孤危者,如孤峰之危然不可攀缘也,生犹言者,言甚孤危者。碧岩三则垂示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涂。」
太粗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太者甚也,粗者暴也,生者指人。言甚粗暴之人也。临济录曰:「师一日同普化赴施主家。斋次,师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是神通妙用,本体如然。普化踏倒饮床。师云:太粗生。」
(杂语)太者甚也,粗者暴也,生者指人。言甚粗暴之人也。临济录曰:「师一日同普化赴施主家。斋次,师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是神通妙用,本体如然。普化踏倒饮床。师云:太粗生。」
太廉纤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太者甚也,廉者粗也,纤者细也,谓涉于粗细之事而接人之宗匠手段也。生犹言者,指太廉纤者言也。碧岩三则垂示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廉纤生。」是禅之建立门也。
(杂语)太者甚也,廉者粗也,纤者细也,谓涉于粗细之事而接人之宗匠手段也。生犹言者,指太廉纤者言也。碧岩三则垂示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廉纤生。」是禅之建立门也。
不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译言不生。以毕竟不生于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众法常住而无始生也。又梵云阿耨波陀,译言不生。真言之阿字,不生,以诸法之本初不生故也。又不生为如来之异名,以如来常住不生不灭故也。凡诸法观为不生者,佛道之枢键也。智度论三曰:「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生是名阿罗汉。」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智度论四十八曰:「菩萨若一切语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A^di)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楞伽经四曰:「不生即如来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三藏法数】
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术语)阿罗汉译言不生。以毕竟不生于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众法常住而无始生也。又梵云阿耨波陀,译言不生。真言之阿字,不生,以诸法之本初不生故也。又不生为如来之异名,以如来常住不生不灭故也。凡诸法观为不生者,佛道之枢键也。智度论三曰:「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生是名阿罗汉。」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智度论四十八曰:「菩萨若一切语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A^di)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楞伽经四曰:「不生即如来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三藏法数】
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四不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自生,法者不由自因生也。二、不他生,法者不由他因生也。三、不共生,法者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也。四、不无因生,法者不由无因生也。中观论偈曰:「诸法不自生,是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不生,二他不生,三俱不生,四无不生。此为四句推捡。(参见:四句)
【佛学常见辞汇】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计生者,不出四种,所谓四不生,破一切生计也。
一、不自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缘,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馀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二、不他生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
三、不共生 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四、不无因生 有因尚不能生,何况无因。
【三藏法数】
(出中论)
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不自生〕,自即六根。谓根尘相对,则有一念心起,若无所对六尘,则一念之心毕竟不生,故名不自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不他生〕,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三、不共生〕,谓六根六尘和合名之为共。前云不自生,则是根不能生;又云不他生,则是尘不能生。根尘各各既不能生,根尘相共又焉得生,故名不共生。
〔四、不无因生〕,谓不因根尘而生也。既离根尘,则一念心,无有生处,故名不无因生。
(名数)一、不自生,法者不由自因生也。二、不他生,法者不由他因生也。三、不共生,法者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也。四、不无因生,法者不由无因生也。中观论偈曰:「诸法不自生,是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不生,二他不生,三俱不生,四无不生。此为四句推捡。(参见:四句)
【佛学常见辞汇】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计生者,不出四种,所谓四不生,破一切生计也。
一、不自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缘,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馀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二、不他生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
三、不共生 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四、不无因生 有因尚不能生,何况无因。
【三藏法数】
(出中论)
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不自生〕,自即六根。谓根尘相对,则有一念心起,若无所对六尘,则一念之心毕竟不生,故名不自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不他生〕,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三、不共生〕,谓六根六尘和合名之为共。前云不自生,则是根不能生;又云不他生,则是尘不能生。根尘各各既不能生,根尘相共又焉得生,故名不共生。
〔四、不无因生〕,谓不因根尘而生也。既离根尘,则一念心,无有生处,故名不无因生。
四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句者如四句偈文,四句分别,四句推捡是也。四句偈文如诸行无常等偈。
(术语)四句者如四句偈文,四句分别,四句推捡是也。四句偈文如诸行无常等偈。
不生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断之一。烦恼尽时,三途恶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断灭也。此谓之不生断。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烦恼断尽时,三途恶道的苦果也永远不再生,不生就是断灭,所以叫做不生断。三断之一。
【三藏法数】
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三藏法数】
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术语)三断之一。烦恼尽时,三途恶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断灭也。此谓之不生断。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烦恼断尽时,三途恶道的苦果也永远不再生,不生就是断灭,所以叫做不生断。三断之一。
【三藏法数】
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三藏法数】
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不生不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也。小乘独就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大乘于有为之事相上论不生不灭之义。维摩经不二门品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般若波罗蜜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按不生亦不灭四句偈文,所以发明真空无相第一妙谛。凡佛经均不外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术语)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也。小乘独就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大乘于有为之事相上论不生不灭之义。维摩经不二门品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般若波罗蜜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按不生亦不灭四句偈文,所以发明真空无相第一妙谛。凡佛经均不外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不生不生不可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不可说之一。理者本不生也,事者以理之故,事亦不生也,是名不生不生。此理玄妙,故曰不可说。天台以之为圆教诠之理。
【三藏法数】
谓理本不生,事即理故,事亦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惑体本空,故不生;智用亦泯,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无因可修故不生,无果可證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此是圆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术语)涅槃经所说四不可说之一。理者本不生也,事者以理之故,事亦不生也,是名不生不生。此理玄妙,故曰不可说。天台以之为圆教诠之理。
【三藏法数】
谓理本不生,事即理故,事亦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惑体本空,故不生;智用亦泯,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无因可修故不生,无果可證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此是圆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不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不生之一。
【三藏法数】
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术语)四不生之一。
【三藏法数】
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不思议变易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离三界生死之身后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烦恼之力起有漏之善恶业,由此业所感之三界五趣果报,曰分断生死,以所谓可求之菩提在实,可度之众生在实之法执即所知障为助缘,起无漏之大愿大悲业所感得之细妙殊胜果报,曰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分段生死之粗身,而受细妙无限之身,故云变易,为无漏之定愿力所助,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为大悲意愿所成之身,故亦云意识身。或云无漏身。亦云出过三界身。若依相宗之判,二乘之无学,回心而入大乘,则涅槃之后,直受变易身,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已后亦得受变易身,若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一类智增之菩萨初地已上受变易身。若依性宗之制,则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已上得随应而受。唯识论八曰:「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离三界生死之身后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烦恼之力起有漏之善恶业,由此业所感之三界五趣果报,曰分断生死,以所谓可求之菩提在实,可度之众生在实之法执即所知障为助缘,起无漏之大愿大悲业所感得之细妙殊胜果报,曰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分段生死之粗身,而受细妙无限之身,故云变易,为无漏之定愿力所助,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为大悲意愿所成之身,故亦云意识身。或云无漏身。亦云出过三界身。若依相宗之判,二乘之无学,回心而入大乘,则涅槃之后,直受变易身,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已后亦得受变易身,若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一类智增之菩萨初地已上受变易身。若依性宗之制,则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已上得随应而受。唯识论八曰:「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杀生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禁止杀害有情之生命也。
(术语)在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禁止杀害有情之生命也。
不动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即涅槃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
(术语)生死即涅槃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
方便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大菩萨方便之杀生,生无量之福德也。探玄记十九曰:「梁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萨,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
(术语)谓大菩萨方便之杀生,生无量之福德也。探玄记十九曰:「梁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萨,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
六大能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如来说发生偈,是由六大生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三种世间,且示诸法常住也。偈曰:「能生随类形,诸法之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勤勇菩萨众,及人尊亦然。众生器世界,次第而相生。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此中前之能生二字,是六大,随类形已下诸句,所造之法也。于其所造句中,配四种法身与四种曼荼罗及三种世间之三种法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术语)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如来说发生偈,是由六大生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三种世间,且示诸法常住也。偈曰:「能生随类形,诸法之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勤勇菩萨众,及人尊亦然。众生器世界,次第而相生。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此中前之能生二字,是六大,随类形已下诸句,所造之法也。于其所造句中,配四种法身与四种曼荼罗及三种世间之三种法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六生喻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六众生喻六根也。俱舍论三十谓之六生喻经。(参见:六众生)
(杂语)以六众生喻六根也。俱舍论三十谓之六生喻经。(参见:六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