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33,分1789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圆( 圣僧 )
方太(伯宗 郑王 )
释延寿(冲玄、仲玄、冲立、冲元 智觉禅师 抱一子、宗镜录、慈氏下生 宗照、永明宗照大师 延寿 )
苏晓(表东 酷吏 )
戴偃(玄黄子 )
僧玄寂(别称 元寂、高骈族人 酒秃 明教大师 )
僧玄应( 性空禅师 )
徐知谔( 饶王、梁王 虎帐 怀 )
彭晓(秀川 真一子 )
方昊(太初 世称 静乐先生 )
花蕊夫人(别称 孟昶妃 花蕊夫人 )
荆浩(浩然 洪谷子 )
梁守珍(独立仙 )
刘崇远(金华子 )
刘海蟾( 哲、操 元英、铉英、宗成 海蟾子 明悟弘道真君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长兴二年。出家于乡之观音院。既落发受具。遂游方。阅藏典于韶山。而后归。晋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其主耶律德光。回军至栾城而死。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谋逐之。虏知而先发焉。城中无少长。皆被屠戮。天王寺。丧八僧。圆其一也。初圆引颈再受刃。如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即身首异处。昏无所知。至暮睹反照独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扪其颈。则首在焉。然犹疑之。不敢摇动。时虏已溃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归院。院僧方晨粥。见之以为鬼物。遽惊散。久之询其故。乃悲喜相贺。然察其颈。则周匝有痕。如线许终身。周显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县卯斋寺。温寻藏义。开宝六年。集众说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寿七十四。腊五十一。范鲁公质闻而叹曰。夫看经精进之力。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法圆。俗姓郝。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师与落发。间岁受满足戒。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越来年契丹犯阙。戎王耶律德光。回至常山栾城而死。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时旋军自镇州董戎。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即常山也。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汉儿将帅谋逐丑虏。其计未决两分街巷。汉人在蕃之中者。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天王院八僧殊死。圆预其数也。其时见杀者尤众。初圆引颈两受刃。如击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遂身首异处。至暮圆如梦中忽睹晚照。亦微悟被戮。意之自谓。死已冥寞亦见日月。逡巡举一臂。试扪其头。乃觉如故。再三疑之不敢摇动。虑其分落也。又谓血凝所缀。重扪之绕颈有痕缝。如线许大。终身如此。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傍人扶起诘朝归院。院僧方将食粥。见圆谓为鬼物。一皆奔散。迟久审得其实。喜言再生。远迩观礼且叹希奇。常山之人竞陈供施。圆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暨周显德中寓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以开宝六年忽谓众曰。人生虚幻何能久长。物极则迁。生死涅槃必无少别。遂不数日而长逝。黑白之众若丧所亲。及送就茶毗日。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春秋七十四。法腊五十一。时范鲁公质亲问圆厥由。深加郑重。再询履行。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又福州楞伽寺矿师者。海坛戍卒之子。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年及八岁甘嗜野菜。若锄斸种者。即言杀伤物命。每见家厨亨燀毛鳞。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贵其不食。自言。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便请出家因披法服。顶有香气如爇沈檀。号为圣僧。时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请入府署。因作肉䭔子百数。唯一是素者。盘器交错悉陈于前。意验其凡圣耳。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馀者手拂而作。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每出街巷众人围绕。自言。寿止十三当定归灭。至是果终。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依轮王法树浮图焉。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言是唐之帝胄。不知何王院之子孙。轻乎轻冕尚彼林泉。举动之间不可量度。身长七尺馀。形貌紫色眉长过目。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唇红润齿密致。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腰不束带足不蹑履。虽冬无皴皲之患。夏无垢汗之侵。放旷自得靡所拘绊。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发于辞气若铿巨钟。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止于偏房中。造论演畅华严。不出户庭几于三载。高与邻里怪而不测。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高氏供枣饼亦至。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即冠盖村也。中路遇一虎。玄见之抚其背。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其虎弭耳而去。其处无泉可汲用。会暴风雨拔老松去。可百尺馀成池。约深丈许。其味香甘。至今呼为长者泉。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或多应焉。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长尺馀。炳然通照。以为恒矣。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以白布为惨头。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玄食之而已。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及论成亡矣。所造论四十卷。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次决疑论四卷。绾十会果因之玄要。列五十三位之法门。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玄来谓之。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乃曰。吾终矣。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曰去住常也。乡人下坡。回顾其处云雾昏暗。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即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报龄九十六。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蛇虺填满莫得而前。相与启告蛇虺交散。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甃石为城。而葬之。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若悲恋之状焉。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到兰若收论二本。召书生就山缮写。将入汾川流行。其论由兹而盛。至大中中。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成一百二十卷。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亦写附于初也。宋乾德丁卯岁。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谦之七日行道。感复丈夫相。冥悟华严义。乃造论六百卷。久亡。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神变无方。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或曰。李论中加乎十会。经且阙焉。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通曰。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此配法观心也。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经云。知一切即心自性。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可不知华言义耶。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盖法门不相入耳。伪经可爇。李论难焚。伊非小圣境界也。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水火相恶未始有极。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丹成转数。服则登仙。慧鍊功夫验之果證。若或名未标于箓籍。力未合于经王。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亦乃譬同群象也。牙能抵触鼻善卷舒。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则鼓双翼以飞腾。用七支而巧便。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厥号蔼罗伐拿。象中龙也。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若夫能感所通。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能通所感。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无不感通也。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当收不尽。固有缺然。及乎宣师不相沿袭。乃釐革为感通。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修则感欤果乃通也。覈斯理长无不包括。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原夫室静生虚白。心静则神通。儒玄所能我道奚若。引发静虑自在现前。法不喧嚣万缘都泯。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海水噏于毫端。不思议时凡夫之心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义解习禅悟解也。明律护法修行也。神异感通果證也。孰言像末无行果乎。亦从多分说也。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诸方更有其异名。此刹弥观其奇迹。难拘定态莫检恒形。从愿海而起身。元惟智积。自意生而分质。素是康僧。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留年不测示迹无方。或扬化于数朝。或受龄于三百。或令灶祠而堕。或得御笛而回。圭戒岳神安救唐相。或漉龙儿而至。或擎销骨而征。入圣寺门认诸葛亮。或神光出口。或怪物沈河。丰干识其文殊。无相免其任侠。梦送浮图而渡海。身分窑窟以安禅。或放毫相之光。或令公主之诞。或获珠之烁烁。或扰虎之耽耽。或记宰臣。或移巢鹊。寿过百岁身隐五台。或谶草书。或求听众。或隐形而留影。或见母而便生。或题异辞。或语虓兽。记韦公之灭度。惊张渎之夜归。不濡其服而渡溪。不泄其秽而恒食。或倒立而死。或直吐其鸠。或身首异处而还连。或半年坐亡而复起。若以法轮启迪。多作沙门之形。设如异迹化成。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或逆牾于恒流。或诪张于下类。伊皆难测。孰曰易知。将逆取顺之由。反权合道之意耳。或曰。感通之说近怪乎。对曰。怪则怪矣。在人伦之外也。苟近人情之怪。乃反常背道之徒欤。此之怪也。非心所测。非口所宣。能至其涯畔矣。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仙则修鍊成怪。鬼则自然为怪。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何耶。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知此怪正怪也。在人情则谓之怪。在诸圣则谓之通。感而遂通。故目篇也。故智论云。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力已遂化众生。复置世界于一毛。疑海水为五味。故曰缘法察境。唯寂乃照。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州千乘人,字伯宗。少为小校。后晋出帝时累迁邢州留后。契丹入汴,命遥领洋州节度使,屯郑州,为兵士所迫,号郑王。潜奔洛阳,为河南府行留守事,击破张遇。后为武行德所害。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曾奉诏创建六和塔。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6 【介绍】: 宋京兆武功人,字表东。后唐明宗长兴初为邓州从事。历仕后汉、后周,以谳狱有功,迁大理少卿、屯田郎中。宋初,诏与窦仪等详定《刑统》、《编敕》。累官左谏议大夫。太祖开宝七年,监在京商税。深文少恩,世人号为酷吏。
全宋文·卷一二
苏晓(九○四——九七六),字表东,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后唐长兴初辟邓州从事,历后汉、周,官至屯田郎中。宋初,与窦仪等同详定《刑统》。乾德三年,以度支郎中出为淮南转运使。开宝三年,改西川,仍掌京城市征。累迁左谏议大夫。九年六月卒,年七十三。《宋史》卷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金陵人。自称玄黄子。少工吟咏,不求仕宦。唐末避乱淮阴。后至湖南。开运二年,楚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偃献《渔父诗》百篇,语多讥刺。希范怒,令迁居碧湘湖。偃潜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终。偃信道教,曾作诗述还丹之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称玄黄子,人多号其为处士。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工吟咏,不求仕宦,唐末避乱湘阴。楚开运二年(945),文昭王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偃作《渔父诗》百篇以献。其诗多含讥刺,如“才把咽喉吞世界,盖因奢侈致危亡”、“若须抛却便抛却,莫待风高更水深”等句,均寓讽意。文昭王怒令迁居碧湘湖,偃潜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终。事迹散见《五代史补》卷三、《资治通鉴》卷二八五、《旧五代史》卷一三三、《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诗2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高。高骈族子。博极群书,善讲说,而脱略跌宕,无日不醉。自号为酒秃。南唐李煜召讲《华严经》,赏赉甚厚,玄寂即日尽送酒家,日夜剧饮。醉则从小儿数十,浩歌道中。一日,醉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避玄烨(圣祖)讳改作元寂。俗姓高,自称高骈族人。南唐烈祖时,出家于金陵开元寺。元宗保大中,诏讲《法华经》,授左街僧录,赐号明教大师。属违戒律,有司惜其才而赦之。后主时入讲《华严经》,赐金帛甚多。因而益自恣,日以狂饮为事,醉则行歌于路。坐是落僧职,出居长干寺,后醉死于石子冈。马令《南唐书》卷二六有传。《全唐诗》存歌1首。
僧玄应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永泰人,俗姓张。闽王延钧龙启初,受戒于国师神晏,后参禅师道溥。南唐李璟保大末住泉州开元上方院。留从效延主漳州保福院。宋太祖建隆三年,辞归贵湖。刺史陈洪进奏授紫方袍,号性空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5—939 【介绍】: 五代时海州朐山人。徐温第六子。历仕吴、南唐。吴时累迁刺史、节度使,并代兄知询为金陵尹。入南唐,封饶王,进封梁王,镇润州,兼中书令。好奇宝怪物。一日,游蒜山,联虎皮为大幄,号虎帐,与宾僚会饮其中,忽暴风裂帐尽碎,知谔悸而卒。谥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永康人,字秀川,别号真一子。善修炼养生之道。仕后蜀。孟昶时为尚书祠部员外郎。尝分魏伯阳《参同契》为九十章而注之,曰《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五代时昌利化飞鹤山道士。后蜀孟昶广政十一年(948)任祠部员外郎。又任金堂令。善修炼养生之道。《十国春秋》卷五七有传。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1卷,皆收入《正统道藏》。《全唐诗》存诗2首。
琴志楼诗集卷六
易顺鼎女兄。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晓字秀川。永康人。后蜀广政初授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善修炼养生之道。别号真一子。
方昊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溪人,字太初。生于唐末,唐亡,耻于入仕,隐岩谷中。钱镠招之,不往。聚徒讲学于上贵精舍,以终其身。乡人称为静乐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城人。徐姓女,一说姓费。幼有才色,后蜀主孟昶纳之。有宠,称慧妃,别号花蕊夫人。国亡入宋,心不忘蜀,尝悬后主像祀之。人问之,以宜子之神诡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习经史,善属文。后梁时隐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工山水画,为一时之冠。曾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后得一老叟讲授笔法,乃作《笔法记》,又作《山水诀》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浩然,后梁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五代著名画家。避乱,隐于太行洪谷,遂自号洪谷子。浩博雅好古,能诗,工丹青,尤长于山水。曾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曾撰《画山水诀》1卷,友人呈进内府。所作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图,北宋时犹存。事迹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宣和画谱》卷一〇等。《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其《笔法记》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记其《山水受笔法》1卷。今存《画山水赋》1卷。《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
浩字浩然。沁水人。北汉时隐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
梁守珍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宦官,事后蜀孟昶。每逢腊月,内官各献罗体圈金花树子,守珍欲得主心,采忘忧花,缕金于花上,号曰独立仙。众皆以为不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南人。因慕黄初平之为人,自号金华子。唐末避乱徙居江南。仕南唐为文林郎、大理司直。有《金华子》。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崇远仕南唐。官大理司直。著有金华子新编三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燕山人,一说燕地广阳人。名哲,字元英,一作铉英,号海蟾子;一说名操,字宗成。曾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后弃官隐居华山、终南山。传得道仙去,道家以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明悟弘道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