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5,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生佛
生佛一如
生佛假名
生佛不增不减
生身
生身供
生身舍利
生住异灭
生忍
生空
生空三昧
生空法有
生法
生法二忍
佛类词典(续上)
生行三昧生佛
生佛一如
生佛假名
生佛不增不减
生身
生身供
生身舍利
生住异灭
生忍
生空
生空三昧
生空法有
生法
生法二忍
生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种种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如是诸相皆空,亦不可见,是名生行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种种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如是诸相皆空,亦不可见,是名生行三昧。
生佛
【佛学大辞典】
(杂名)生活之佛也。释门正统三曰:「时优填王,不堪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又】(杂语)众生与佛陀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与佛。
(杂名)生活之佛也。释门正统三曰:「时优填王,不堪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又】(杂语)众生与佛陀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与佛。
生佛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生佛假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曰众生,曰佛陀,俗谛迷情上之假名耳,真谛觉悟上,无众生,无佛陀,真如平等也。始终心要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术语)曰众生,曰佛陀,俗谛迷情上之假名耳,真谛觉悟上,无众生,无佛陀,真如平等也。始终心要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生佛不增不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佛一如,故法界众生虽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也。(参见:生佛一如),或言生佛二界,共为无量无边。生界无边,故众生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无边,故众生入佛界,而佛界不增。起信论义记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岁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边故。」
(术语)生佛一如,故法界众生虽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也。(参见:生佛一如),或言生佛二界,共为无量无边。生界无边,故众生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无边,故众生入佛界,而佛界不增。起信论义记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岁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边故。」
生佛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證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馀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馀俱尽。」(参见:二馀)。【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觉位等。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證得的理体叫做法身,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萨以神通力一时变现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随意变化而现的身体。
【三藏法数】
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證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馀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馀俱尽。」(参见:二馀)。【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觉位等。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證得的理体叫做法身,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萨以神通力一时变现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随意变化而现的身体。
【三藏法数】
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生身供
【佛学大辞典】
(仪式)供养释尊舍利之法会也。舍利有生身法身之二种。
【佛学常见辞汇】
供养释尊舍利的法会。
(仪式)供养释尊舍利之法会也。舍利有生身法身之二种。
【佛学常见辞汇】
供养释尊舍利的法会。
生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生住异灭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为法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杂语)有为法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参见:忍)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参见: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生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空之一。又曰我空。亦曰人空。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实体之众生,谓之生空。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我空,或人空,谓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有实体,是因缘所生法,当下即空。
(术语)二空之一。又曰我空。亦曰人空。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实体之众生,谓之生空。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我空,或人空,谓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有实体,是因缘所生法,当下即空。
生空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生空之理之禅定也。秘藏宝钥中曰:「生空三昧,知神我之幻阳。」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一切众生皆缘生性空的禅定。
(术语)观生空之理之禅定也。秘藏宝钥中曰:「生空三昧,知神我之幻阳。」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一切众生皆缘生性空的禅定。
生空法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我空法有同。
(术语)与我空法有同。
生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人法,我法。有情曰生。非情曰法。如云生法二空,生法二忍等。
(术语)又曰人法,我法。有情曰生。非情曰法。如云生法二空,生法二忍等。
生法二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忍与无生法忍也。(参见:忍)
(术语)众生忍与无生法忍也。(参见: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