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5,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生法二身
二种生死
二类各生
七生
七返生
七种生死
八福生处
九品安养之化生
九品往生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九品往生经
九类生
十一生类
佛类词典(续上)
生化二身生法二身
二种生死
二类各生
七生
七返生
七种生死
八福生处
九品安养之化生
九品往生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九品往生经
九类生
十一生类
生化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身,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也。二、化身,佛以神通力变化鬼畜等之身也。此就小乘而说。若配大乘之四身而言,则生身为应身,化身即化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身和化身。(参见:二身)
(名数)一、生身,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也。二、化身,佛以神通力变化鬼畜等之身也。此就小乘而说。若配大乘之四身而言,则生身为应身,化身即化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身和化身。(参见:二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生法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三中之法报二身为法身,应身为生身也。佛地论七曰:「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死,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
【佛学常见辞汇】
生身和法身。(参见:二身)
(名数)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三中之法报二身为法身,应身为生身也。佛地论七曰:「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死,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
【佛学常见辞汇】
生身和法身。(参见:二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已上台家之义)。又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已上法相之义)。又心神念念相传,而前后变易,故名变易。又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已上三论之义)。唯识论就变易生死举三名:一不思议变易生死,二意成身,三变化身。此变易生死,据法相之义,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为变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无学果及别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萨,并圆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萨受此生死云。胜鬘经于此二者,又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诸业,感有为之果,故名有为,圣人起有漏之诸业不受有为分段之报,故名无为。胜鬘经曰:「有二种死:(中略)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生死。」行宗记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变易,唯佛永尽。」唯识论八曰:「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中略)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中略)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就故。(中略)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参见:二死)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说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一、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分分段段之生死也。
一、分段生 四大和合,是分段生。
二、分段死 四大分散,是分段死。
二、变易生死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之生死也。
一、变易生 易粗为细,为变易生。
二、变易死 因移果易,舍所住位。为变易死。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已上台家之义)。又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已上法相之义)。又心神念念相传,而前后变易,故名变易。又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已上三论之义)。唯识论就变易生死举三名:一不思议变易生死,二意成身,三变化身。此变易生死,据法相之义,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为变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无学果及别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萨,并圆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萨受此生死云。胜鬘经于此二者,又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诸业,感有为之果,故名有为,圣人起有漏之诸业不受有为分段之报,故名无为。胜鬘经曰:「有二种死:(中略)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生死。」行宗记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变易,唯佛永尽。」唯识论八曰:「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中略)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中略)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就故。(中略)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参见:二死)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说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一、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分分段段之生死也。
一、分段生 四大和合,是分段生。
二、分段死 四大分散,是分段死。
二、变易生死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之生死也。
一、变易生 易粗为细,为变易生。
二、变易死 因移果易,舍所住位。为变易死。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二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类各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宗之一义。往生于弥陀之净土,不仅限于念佛之一类,修念佛以外之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义名曰二类各生。盖弥陀本愿,其第十八愿,虽誓救济但修念佛者,而其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于修诸行者,亦誓使往生也。
(术语)净土宗之一义。往生于弥陀之净土,不仅限于念佛之一类,修念佛以外之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义名曰二类各生。盖弥陀本愿,其第十八愿,虽誓救济但修念佛者,而其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于修诸行者,亦誓使往生也。
七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七有。(参见:有)
(名数)又曰七有。(参见:有)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七返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预流果之圣者。(参见:极七返)
(杂语)言预流果之圣者。(参见:极七返)
七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八福生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师地论所说。为布施等之福业,应其福之多少,而生于下之八处如人中之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为贵。既得为人,而又富贵,则其所修福业,必胜馀人,故于今生得此报也。
〔二、四天王天〕,四天王天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胜福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昔有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居须弥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有帝释殿。帝释即天主。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四天王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三十三人,其一即帝释也。馀三十二人之名,经论不载。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谓时时唱快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忉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五、兜率天〕,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上妙五欲知止足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夜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谓之上妙者,以胜欲界粗弊五欲故也。)
〔六、化乐天〕,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七、他化天〕,他化天者,谓欲得乐境之时,他天为其变化,假他所成,以为己乐故也。此天,即欲界天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化乐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八、梵天〕,梵,净也。谓离欲界垢染,上升色界,故名为净。若大梵天,即娑婆世界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他化天;又兼修禅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名数)瑜伽师地论所说。为布施等之福业,应其福之多少,而生于下之八处如人中之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为贵。既得为人,而又富贵,则其所修福业,必胜馀人,故于今生得此报也。
〔二、四天王天〕,四天王天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胜福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昔有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居须弥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有帝释殿。帝释即天主。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四天王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三十三人,其一即帝释也。馀三十二人之名,经论不载。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谓时时唱快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忉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五、兜率天〕,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上妙五欲知止足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夜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谓之上妙者,以胜欲界粗弊五欲故也。)
〔六、化乐天〕,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七、他化天〕,他化天者,谓欲得乐境之时,他天为其变化,假他所成,以为己乐故也。此天,即欲界天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化乐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八、梵天〕,梵,净也。谓离欲界垢染,上升色界,故名为净。若大梵天,即娑婆世界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他化天;又兼修禅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九品安养之化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参见:胎宫)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参见:胎宫)
九品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业有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但九品之往生,常生于莲华之中。
(术语)行业有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但九品之往生,常生于莲华之中。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之略称。
(经名)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之略称。
九品往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同上。
(经名)同上。
九类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胎生,二卵生,三湿生,四化生。此四者三界受生之差别也。天与地狱唯化生,鬼兼胎化人畜具四。五有色,谓色界天。六无色,谓无色界天。七有想,无色界之中除无想天一而其他一切天处也。以彼总有心想故也。八无想,属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天也。此为五百大劫之间,感无心无想之果,外道所迷执为真涅槃处者也。九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也。此天处非如无想天之无心,亦非如有想天有粗漫之心想,故名为非想(无粗想),非非想(有细心)天。金刚经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佛学常见辞汇】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名数)一胎生,二卵生,三湿生,四化生。此四者三界受生之差别也。天与地狱唯化生,鬼兼胎化人畜具四。五有色,谓色界天。六无色,谓无色界天。七有想,无色界之中除无想天一而其他一切天处也。以彼总有心想故也。八无想,属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天也。此为五百大劫之间,感无心无想之果,外道所迷执为真涅槃处者也。九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也。此天处非如无想天之无心,亦非如有想天有粗漫之心想,故名为非想(无粗想),非非想(有细心)天。金刚经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佛学常见辞汇】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十一生类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曰:「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无想生。」此中前四生,(参见:四生)。第五之有色生,为色界四禅天之众生。第六之无色生,为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第七之有想生,则为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馀一切之众生也。第八之无 想生,即无想天之众生。第九之非有想生与第十之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则为十一生。犹如华严之九世加想而为十世也。性灵集六曰:「十一生类入无馀而不度。」
(名数)金刚经曰:「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无想生。」此中前四生,(参见:四生)。第五之有色生,为色界四禅天之众生。第六之无色生,为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第七之有想生,则为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馀一切之众生也。第八之无 想生,即无想天之众生。第九之非有想生与第十之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则为十一生。犹如华严之九世加想而为十世也。性灵集六曰:「十一生类入无馀而不度。」
四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语Caturyoni一胎生Jara%yuja(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An!d!aja,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三湿生Sam%svedaja(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Upapa%duka,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皆是也。此有五道分别,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种。人之胎生如今世人,人之卵生由世罗与邬波世罗及鹤卵而生,如鹿母所生之三十二子与般遮罗王之五百子等是也。人之湿生如昙驮多与遮卢及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是也。人之化生,唯为劫初之人。畜生之胎卵湿,皆得现见,其化生如龙与揭路荼Carud!a鸟。次鬼趣有胎化二种。胎生者言饿鬼母日夜食所生之五子。其次一切之地狱与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见俱舍论八。【又】四度之生死也。如四生百劫缘觉乘极速者四生得道是也。(参见:四生百劫)
【佛学常见辞汇】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佛学次第统编】
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
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
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
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
(名数)梵语Caturyoni一胎生Jara%yuja(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An!d!aja,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三湿生Sam%svedaja(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Upapa%duka,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皆是也。此有五道分别,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种。人之胎生如今世人,人之卵生由世罗与邬波世罗及鹤卵而生,如鹿母所生之三十二子与般遮罗王之五百子等是也。人之湿生如昙驮多与遮卢及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是也。人之化生,唯为劫初之人。畜生之胎卵湿,皆得现见,其化生如龙与揭路荼Carud!a鸟。次鬼趣有胎化二种。胎生者言饿鬼母日夜食所生之五子。其次一切之地狱与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见俱舍论八。【又】四度之生死也。如四生百劫缘觉乘极速者四生得道是也。(参见:四生百劫)
【佛学常见辞汇】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佛学次第统编】
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
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
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
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