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理欲
“天理人欲”的省称。语出《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按,后 宋 代理学家把“天理”解释为封建的伦理纲常,“人欲”解释为人的生活欲望,并认为二者不容并立。《宋史·陈宓传》:“ 宓 天性刚毅,信道尤篤,尝为《朱墨铭》,谓朱属阳,墨属阴,以验理欲分寸之多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辨论性天,剖析理欲。” 杨度 《梁氏〈中国之武士道〉叙》:“诚以理欲交战之际,必有一胜一败。”
分類:理学家
《漢語大詞典》:讲会(講會)
(1).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正法华经·安行品》:“唯与讲会而共从事,纵有所説,亦无所著,是为礼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道安》:“每讲会法聚,輒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珮迭暉,烟华乱发。”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八·善胄》:“通敏易悟,机达为心,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2). 宋 明 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 南宋 吕祖谦 主持的 朱熹 、 陆九渊 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清 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明史·史孟麟传》:“ 孟麟 素砥名节,復与东林讲会,时望益重。” 清 黄宗羲 《陈夔献墓志铭》:“制科盛而人才絀,於是当世之君子立讲会以通其变,其兴起人才,学校反有所不逮。”
(2). 宋 明 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 南宋 吕祖谦 主持的 朱熹 、 陆九渊 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清 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明史·史孟麟传》:“ 孟麟 素砥名节,復与东林讲会,时望益重。” 清 黄宗羲 《陈夔献墓志铭》:“制科盛而人才絀,於是当世之君子立讲会以通其变,其兴起人才,学校反有所不逮。”
《漢語大詞典》:四先生
(1). 宋 谢良佐 、 游酢 、 吕大临 、 杨时 ,均为理学家 程颐 的弟子,时称“四先生”。见《宋史·道学传二·谢良佐》。
(2). 宋 崔鷃 、 陈恬 皆戊戌生, 田昼 、 李豸 皆己亥生,并居 颍昌阳翟 ,四人均反对 熙宁 变法,合称“戊己四先生”。见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四。
(2). 宋 崔鷃 、 陈恬 皆戊戌生, 田昼 、 李豸 皆己亥生,并居 颍昌阳翟 ,四人均反对 熙宁 变法,合称“戊己四先生”。见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四。
《漢語大詞典》:伊川先生
(1). 宋 理学家 邵雍 的别号。 雍 字 尧夫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号相同》:“ 邵尧夫 、 程正叔 俱号 伊川先生 。”参见“ 伊川翁 ”。
(2). 宋 理学家 程颐 的别号。 颐 字 正叔 ,宅于 河南 嵩县 东北 耙耧山 下,地处 伊川 ,故称。《宋史·道学传一·程颐》:“﹝ 颐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涪 人祠 颐 於 北巖 ,世称 伊川先生 。” 宋 陈亮 《书伊川先生春秋传后》:“ 伊川先生 之序此书也,盖年七十有一矣,四年而先生没。”亦省称“ 伊川 ”。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 伊川 谓一诗中自有六义,或有不能全具者。”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序》:“ 江左 道学,倡於 伊川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傅敷 《题自书精神一到不成横卷》诗:“懿夫 伊川 道学世无双,一言实践可兴邦。”
(2). 宋 理学家 程颐 的别号。 颐 字 正叔 ,宅于 河南 嵩县 东北 耙耧山 下,地处 伊川 ,故称。《宋史·道学传一·程颐》:“﹝ 颐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涪 人祠 颐 於 北巖 ,世称 伊川先生 。” 宋 陈亮 《书伊川先生春秋传后》:“ 伊川先生 之序此书也,盖年七十有一矣,四年而先生没。”亦省称“ 伊川 ”。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 伊川 谓一诗中自有六义,或有不能全具者。”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序》:“ 江左 道学,倡於 伊川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傅敷 《题自书精神一到不成横卷》诗:“懿夫 伊川 道学世无双,一言实践可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