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鹅珠
【佛学大辞典】
(传说)大庄严经论十一说:「昔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时彼珠师,为国王穿摩尼珠。为比丘入舍取食间,鹅鸟来,含其珠,珠师还来不见珠。疑比丘而责之。比丘恐杀鹅取珠,说偈讽之,不听。逐缚比丘,大加棒打,耳眼口鼻尽出血。时彼鹅来食血。珠师瞋,打杀鹅。比丘见而懊恼。说偈曰:菩萨往昔时,舍身以救鸽。我亦作此意,舍身欲代鹅。由汝杀鹅故,心愿不满足。尔时珠师开鹅腹视之,有珠。乃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身,使我作此非法事。」天台霞标二光定戒牒曰:「乞食沙门,显鹅珠于死后,贼缚比丘脱草系于王游。」
额上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各人固有之佛性,譬之额上之金刚珠。涅槃经七曰:「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馀力土较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有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中略)是时力士,不信医言。若在皮里,脓血不净,何缘不出?若在筋里,不应可见。汝今云何欺诳于我?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力士见已,心怀惊怪,生奇特相。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蔽覆故,堕地狱畜生饿鬼。」
额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参见:额上珠)
系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不知己衣里系珠,贫穷求衣食之喻也。(参见:衣珠)。大日经疏四曰:「系珠毒鼓之缘,岂当己乎?」
衣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佛性譬之衣中之宝珠也。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楞严经四曰:「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文句记三下曰:「众生身中,有昔种缘,名为衣珠。」
药珠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药树王身如与如意珠王身也。佛为拔众生苦化现之身,谓之药树王身((参见:药树王身)),为与众生以乐化现之身,谓之如意珠王身。法华玄义六曰:「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法华嘉祥疏二曰:「菩萨有二种身:一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二药树王身,见闻之者无不苦灭。」
【佛学常见辞汇】
药树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为了拔除众生的苦难而化现之身叫做药树王身;为了给众生安乐而化现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宝珠
【佛学大辞典】
(物名)摩尼珠也。译云如意珠。法华经曰:「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曰:「心性宝性无有染污。」智度论五十九曰:「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宝珠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宝珠者舍利之标帜也,宝珠法即舍利法也。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曰:「大宝陀罗尼,名曰法身驮都如意宝珠甘露药王金刚精进常经真如宝王大印。」
宝珠比丘尼
【佛学大辞典】
(人名)舍卫国有长者,生一女,顶上自然有一宝珠,因字云宝珠。有来乞者,即取而施与,施已复生。年长诣佛所出家,遂證阿难汉。佛说其往因。见百缘经八。
献珠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华经提婆品,记龙女上宝珠于佛,以表己證圆果曰:「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曰: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献珠偈
【佛学大辞典】
(杂名)指提婆品龙女所颂深达罪福相等三行半之偈也。龙女先颂此偈,后献宝珠。以珠显偈之意也。玄义私记六曰:「指三行半偈名献珠偈,珠表得记,偈明成菩提事,珠显偈意故也。」
护国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仁王经于护国之宝珠也。仁王经受持品曰:「得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中略)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
帝网天珠
【佛学常见辞汇】
帝释悬宝珠网以装饰宫殿,这些宝珠的光明互相辉映,一珠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尽现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现。
八功德──珠宝八功德
【三藏法数】
(出正法念处经)
此珠,即转轮圣王七宝中之神珠宝也。以其具八种功德,故分别之。(轮王七宝者,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典财宝、主兵宝也。)
〔一、能作光明〕,谓此珠于夜闇中能作光明,遍照百由旬,如秋月行空,远离云翳;又能昼日热时,放冷光明,除诸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能济渴乏〕,谓此珠于旷野无水之处,人众渴乏,能令发清净水,解一切渴也。
〔三、随顺王意〕,谓此珠若转轮王忆念水时,即能随顺王意,流清净水,以济世之乏少也。
〔四、体具众色〕,谓此珠八楞具足,而一一楞,放种种色,青黄赤白等,靡不鲜明也。(楞,角也。)
〔五、能离病苦〕,谓此珠能令百由旬内,人皆离病,心行正直,一切所欲,无不随愿也。
〔六、能降甘雨〕,谓此珠势力,能令恶龙不降恶雨,若其降者,必清净甘雨也。
〔七、能生诸物〕,谓此珠于无水处及无草木处,能令花木繁茂,池水流涌,无不随愿也。
〔八、在处利益〕,谓此珠所在之处,人无夭阏,不相杀害,离诸瞋恚,常自和悦也。
一千八十珠为上品
【三藏法数】
此珠为上品者,以其数多,若持此珠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极为上品。准校量数珠功德经云:此珠若以木槵为者,或掐一过,得福千倍;莲子为者,得福万倍;水晶为者,得福千亿倍;菩提子为者,得福无量也。
一百八珠为最胜
【三藏法数】
此珠为最胜者,以其数次于上品。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最胜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