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4,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普现色身三昧
普现三昧
普现如来
普贤示现之所
华开莲现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顺现
顺现业
顺现受业
诈现异相
圣谛现观
当情现
当情现相
过去现在因果经
佛类词典(续上)
普现色身普现色身三昧
普现三昧
普现如来
普贤示现之所
华开莲现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顺现
顺现业
顺现受业
诈现异相
圣谛现观
当情现
当情现相
过去现在因果经
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普现色身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普现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现色身三昧之略称。
(术语)普现色身三昧之略称。
普现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又曰普见如来。文殊菩萨当来成佛之号也。(参见:文殊)
(佛名)又曰普见如来。文殊菩萨当来成佛之号也。(参见:文殊)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普贤示现之所
【佛学大辞典】
(传说)宋范成大吴船录曰:「泊嘉州单骑入峨眉,小峨中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一山,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至三千铁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冶铸甚朴拙。」
(传说)宋范成大吴船录曰:「泊嘉州单骑入峨眉,小峨中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一山,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至三千铁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冶铸甚朴拙。」
华开莲现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台宗所谈,莲华三喻之一。以华譬权法,以莲譬实法。如华开则莲现,开权法则实法必现。以喻于法华之迹门,开三乘之权法,显一乘之实法。于本门之法华以迹显本,亦同之。是曰开权显实(迹门),开迹显本(本门)。玄义七下曰:「华开故莲现,而须华养莲,譬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又曰:「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
(譬喻)台宗所谈,莲华三喻之一。以华譬权法,以莲譬实法。如华开则莲现,开权法则实法必现。以喻于法华之迹门,开三乘之权法,显一乘之实法。于本门之法华以迹显本,亦同之。是曰开权显实(迹门),开迹显本(本门)。玄义七下曰:「华开故莲现,而须华养莲,譬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又曰:「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参见: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数】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参见: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数】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顺现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现受业也。
(术语)顺现受业也。
顺现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现受业之略。三业四业之一。(参见:业)
(术语)顺现受业之略。三业四业之一。(参见:业)
顺现受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顺现法受业。(参见:业)
【佛学常见辞汇】
此生造业此生即受报,为三业之一。
(术语)又曰顺现法受业。(参见:业)
【佛学常见辞汇】
此生造业此生即受报,为三业之一。
诈现异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邪命)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术语)(参见:五邪命)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邪命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四、高声现威,大言庄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见智度论十九。
(名数)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四、高声现威,大言庄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见智度论十九。
圣谛现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见道观现前四谛之理也。
(术语)于见道观现前四谛之理也。
当情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当于凡夫妄情之前,现种种之相也。譬如于疑心之前生暗鬼。唯识三性中遍计所执性是也。盖凡夫之迷心,本来具实我实法之执情,苟于非我非法之事物上,现出实我实法之相貌,遂认之为实我实法也。
(术语)谓当于凡夫妄情之前,现种种之相也。譬如于疑心之前生暗鬼。唯识三性中遍计所执性是也。盖凡夫之迷心,本来具实我实法之执情,苟于非我非法之事物上,现出实我实法之相貌,遂认之为实我实法也。
当情现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名中门存境。由迷情妄想而现无体之实我实法相分也。(参见:当情现)
(术语)亦名中门存境。由迷情妄想而现无体之实我实法相分也。(参见:当情现)
过去现在因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过去于普光佛所,得授记,行生生菩萨之道。乃至于今生八相成道。示一一往因,中有与仙人论破冥谛及非想天之事。太子瑞应本起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与之同本。
(经名)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过去于普光佛所,得授记,行生生菩萨之道。乃至于今生八相成道。示一一往因,中有与仙人论破冥谛及非想天之事。太子瑞应本起经,异出菩萨本起经与之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