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5,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金刚界现图曼陀罗
胎藏界现图曼陀罗
经疏与现图相违
现證
现證三昧大教王经
现观
三现观
现观边
善现
善现天
善现行
善现比丘
善现药王
普现色身
佛类词典(续上)
现图曼陀罗金刚界现图曼陀罗
胎藏界现图曼陀罗
经疏与现图相违
现證
现證三昧大教王经
现观
三现观
现观边
善现
善现天
善现行
善现比丘
善现药王
普现色身
现图曼陀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金刚之两部曼荼罗,流布于世者。本为现于空中者,故云现图。或为现所图示者,故云现图。金曼者,金刚智,不空所传,胎曼者,善无畏所传,或云两曼皆善无畏所传。曼陀罗大钞一曰:「此现图曼陀罗者。善无畏三藏舍国位入秘密教,奉值金刚智受两部大法,为北天竺坚陀罗陀国大王授两部大法。时大王云:正奉见两部曼陀罗矣,时善无畏金粟王塔本请圣加被,时炳现虚空。曼陀罗是也。(中略)或说云:北天竺暮噜罗国有王名金粟王,归依善无畏三藏建塔置其寺。时王云:授我真言。三藏思,天竺大日经广本十万偈三百卷,无便授。此时三藏向天云:授我末世相应法。祈时经七日金字大悲胎藏曼陀罗现空,三藏图绘之。今世流布曼陀罗是也。」又金曼之现图有诸说。(参见:九会曼陀罗)
(术语)胎藏金刚之两部曼荼罗,流布于世者。本为现于空中者,故云现图。或为现所图示者,故云现图。金曼者,金刚智,不空所传,胎曼者,善无畏所传,或云两曼皆善无畏所传。曼陀罗大钞一曰:「此现图曼陀罗者。善无畏三藏舍国位入秘密教,奉值金刚智受两部大法,为北天竺坚陀罗陀国大王授两部大法。时大王云:正奉见两部曼陀罗矣,时善无畏金粟王塔本请圣加被,时炳现虚空。曼陀罗是也。(中略)或说云:北天竺暮噜罗国有王名金粟王,归依善无畏三藏建塔置其寺。时王云:授我真言。三藏思,天竺大日经广本十万偈三百卷,无便授。此时三藏向天云:授我末世相应法。祈时经七日金字大悲胎藏曼陀罗现空,三藏图绘之。今世流布曼陀罗是也。」又金曼之现图有诸说。(参见:九会曼陀罗)
金刚界现图曼陀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参见:九会曼陀罗)
(术语)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参见:九会曼陀罗)
胎藏界现图曼陀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者大日经说十院,青龙仪轨说十三院,现图示十二院。于此加四大护院,而为十三大院,四大护院者,应在四门云。
(术语)胎藏界者大日经说十院,青龙仪轨说十三院,现图示十二院。于此加四大护院,而为十三大院,四大护院者,应在四门云。
经疏与现图相违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现图置释迦于第二院,经轨置于第三院。是经轨依大日经具缘品所云:「次往第二院,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之文。然据阿阇梨之说,则若依自内向外之次第,文殊院应为第二重,释迦院(合外金刚部)应为第三重。今释迦院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罗,先作中胎并第一重。是为大日内證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释迦院,是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还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则经文之第二院,依法门次第,释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语耳。大日经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画释迦牟尼。阿阇梨云:此中第二是隐密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毗庐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二。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又云:现图之苏悉地院,不载于经轨者,诸师合之于虚空藏院之意也。
(杂语)现图置释迦于第二院,经轨置于第三院。是经轨依大日经具缘品所云:「次往第二院,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之文。然据阿阇梨之说,则若依自内向外之次第,文殊院应为第二重,释迦院(合外金刚部)应为第三重。今释迦院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罗,先作中胎并第一重。是为大日内證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释迦院,是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还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则经文之第二院,依法门次第,释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语耳。大日经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画释迦牟尼。阿阇梨云:此中第二是隐密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毗庐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二。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又云:现图之苏悉地院,不载于经轨者,诸师合之于虚空藏院之意也。
现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證妙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现世證悟妙果。
(术语)现證妙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现世證悟妙果。
现證三昧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教王经之略称。
(经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教王经之略称。
现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慧现观谛理也。于见道十六心之位观上下八谛之理,谓之圣谛现观。此有二种,如小乘有部以十六心见道故,为渐现观,如大乘法相立一心真见道故,为顿现观。唯识述记九末曰:「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现境,故名现观。」又曰:「现观者,慧现观诸法。」
(术语)慧现观谛理也。于见道十六心之位观上下八谛之理,谓之圣谛现观。此有二种,如小乘有部以十六心见道故,为渐现观,如大乘法相立一心真见道故,为顿现观。唯识述记九末曰:「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现境,故名现观。」又曰:「现观者,慧现观诸法。」
三现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见现观。正就见谛之法而立者,唯无漏之慧也。是独于诸谛之境现见分明,故名现观。二缘现观。就能缘之法而立者,即合此无漏之慧及与此慧相应之一聚心心所而为现观。三事现观。就作同一事业之法而立者,即此时能缘之心心所并道共戒不相应法等,尽作同一之事业,故总名现观。见俱舍论二十三。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见现观。正就见谛之法而立者,唯无漏之慧也。是独于诸谛之境现见分明,故名现观。二缘现观。就能缘之法而立者,即合此无漏之慧及与此慧相应之一聚心心所而为现观。三事现观。就作同一事业之法而立者,即此时能缘之心心所并道共戒不相应法等,尽作同一之事业,故总名现观。见俱舍论二十三。
现观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见道现观后边所得之世俗智也。大毗婆沙论三十六曰:「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又见俱舍论二十六。
(术语)即见道现观后边所得之世俗智也。大毗婆沙论三十六曰:「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又见俱舍论二十六。
善现
【佛学大辞典】
(人名)须菩提之译名。(参见:须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须菩提的译名。
(人名)须菩提之译名。(参见:须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须菩提的译名。
善现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五净居天之第三。在色界四禅。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佛学常见辞汇】
五净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三藏法数】
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界名)五净居天之第三。在色界四禅。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佛学常见辞汇】
五净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三藏法数】
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善现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行之一。(参见:十行)
【三藏法数】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术语)十行之一。(参见:十行)
【三藏法数】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十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谓瞋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瞋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谓瞋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瞋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善现比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知识之一。住救度国。见探玄记十九。
(人名)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知识之一。住救度国。见探玄记十九。
善现药王
【佛学大辞典】
(饮食)妙药之名。晋华严经三十七曰:「譬如雪山有大药王名曰善现,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闻香者鼻得清净,若尝味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取彼地土,悉能除灭无量众病,安稳快乐。」往生要集上末曰:「善见药王灭一切病。」
(饮食)妙药之名。晋华严经三十七曰:「譬如雪山有大药王名曰善现,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闻香者鼻得清净,若尝味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取彼地土,悉能除灭无量众病,安稳快乐。」往生要集上末曰:「善见药王灭一切病。」
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