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下一页
嗣父母
永不现行位
现行
现行法
善现行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现行种子习气
二十种烦恼现行
现行烦恼
现行惑
随所欲缠现行
不随所欲缠现行
无所了知现行
分类词汇(续上)
药剂师嗣父母
佛类词典
不觉现行位永不现行位
现行
现行法
善现行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现行种子习气
二十种烦恼现行
现行烦恼
现行惑
随所欲缠现行
不随所欲缠现行
无所了知现行
不觉现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
永不现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十地中第八地以后至于佛果之间也。无漏心任运相续而烦恼不起,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故亦曰刹那增进位。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刹那增进位。
(术语)谓十地中第八地以后至于佛果之间也。无漏心任运相续而烦恼不起,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故亦曰刹那增进位。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刹那增进位。
现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行法之略也。
【佛学常见辞汇】
现行法的简称,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谓之种子,由此种子,生色心之法,现苦乐境界,谓之现行。
【俗语佛源】
佛教唯识宗谓八识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现前的色心之法谓之现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实生活中把现在施行的,现在有效的均称为现行,把正在进行和不久前曾进行的活动称为现行活动。如邹韬奋《经历》十:「即偶有微细失检之处,亦可按现有的出版法及其关于言论出版的现行法规,在出版后加以纠正或禁止。」(李明权)
(术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行法之略也。
【佛学常见辞汇】
现行法的简称,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谓之种子,由此种子,生色心之法,现苦乐境界,谓之现行。
【俗语佛源】
佛教唯识宗谓八识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现前的色心之法谓之现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实生活中把现在施行的,现在有效的均称为现行,把正在进行和不久前曾进行的活动称为现行活动。如邹韬奋《经历》十:「即偶有微细失检之处,亦可按现有的出版法及其关于言论出版的现行法规,在出版后加以纠正或禁止。」(李明权)
现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现行。(参见:现行)
(术语)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现行。(参见:现行)
善现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行之一。(参见:十行)
【三藏法数】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术语)十行之一。(参见:十行)
【三藏法数】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十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谓瞋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瞋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谓瞋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瞋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三法,成二重之因果。三法者:一为能生之种子,二为所生之现行,三为所薰之种子。二重之因果者:一为种子生现行,二为现行薰种子。此三法同时成二重之因果。以所生之现行,即薰种子故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又曰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就八识而论,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眼等之七转识,同时七转识之现行法为因,生第八识之种子。因而谓之七转第八互为因果。本宗因果之谈于此为极。
(术语)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三法,成二重之因果。三法者:一为能生之种子,二为所生之现行,三为所薰之种子。二重之因果者:一为种子生现行,二为现行薰种子。此三法同时成二重之因果。以所生之现行,即薰种子故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又曰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就八识而论,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眼等之七转识,同时七转识之现行法为因,生第八识之种子。因而谓之七转第八互为因果。本宗因果之谈于此为极。
现行种子习气
【佛学次第统编】
自一切惑相始终上说,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
一、现行 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亦谓之现行法,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二、种子 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因果功能差别。」唯识论述记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然种子说有二种:
一、本有种子 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
二、新薰种子 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薰种子,亦曰始起种子。
唯识论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三、习气 烦恼之馀气曰习气,又云习。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述记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此习气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断之,佛则全断之也。」
自一切惑相始终上说,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
一、现行 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亦谓之现行法,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二、种子 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因果功能差别。」唯识论述记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然种子说有二种:
一、本有种子 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
二、新薰种子 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薰种子,亦曰始起种子。
唯识论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三、习气 烦恼之馀气曰习气,又云习。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述记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此习气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断之,佛则全断之也。」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现行烦恼
【三藏法数】
谓六根对六尘境现起贪瞋痴等烦恼,是名现行烦恼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谓六根对六尘境现起贪瞋痴等烦恼,是名现行烦恼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现行惑
【三藏法数】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随所欲缠现行
【三藏法数】
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藏法数】
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无所了知现行
【三藏法数】
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