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王长孺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崇宁四年(1105)任靖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7—1274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会之,一字伯会,号长啸,更号鲁斋。王瀚子。少孤,事伯兄甚恭。从黄干门人何基游,质实坚苦。高明绝识,序正诸经。曾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工诗善画,著述甚富。卒谥文宪。有《读易记》、《读书记》、《诗辨说》、《天文考》、《地理考》及文集等。
全宋诗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七七八八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其父及大父皆从学于朱熹、吕祖谦。柏少慕诸葛亮之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更号鲁斋。从朱熹再传弟子何基问学,质实勤苦。后婺、台二州聘为丽泽、上蔡书院师。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赐谥文宪。王柏为时大儒,著述甚富,于《》、《》、《》、《春秋》、《论语》、《孟子》皆有论说,并有《文章复古》、《文章续古》、《濂洛文统》、《拟道学志》、《朱子摘要》、《诗可言》、《伊洛精义杂志》、《周子》、《发遣三昧》、《文章指南》、《朝华集》、《紫阳诗类》、《家乘》及文集等凡数十种。见《宋史》卷四三八本传,《敬乡录》卷一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先莘,字长庚,溧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应乡举,后以隐终。事见《金陵诗徵》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2 【介绍】: 明常州府武进(一作江阴)人,移居苏州,字伯谷,号玉遮山人。十岁能诗,既长,名满吴会。吴门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为同时代布衣诗人之佼佼者。闽粤人过苏州者,虽商贾亦必求见乞字。万历中征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曾编散曲为《吴骚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吴郡丹青志》、《奕史》《吴社编》及《尊生斋集》等。
词学图录
王稚登(1535-1612) 字伯榖、百谷,别号有半偈长者、半偈主人、青羊君、长生馆主、玉遮山人等。江苏江阴人,移居苏州。 "四岁能属对,六岁便能写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才气骏发",曾入文衡山门,博学多艺,名满吴会。善诗文,近"公安派"。《万历野获编》云:"近年词客寥落,惟百巍然鲁灵光,其诗纤秀,为人所爱。" "主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王世贞《州山人稿》:"诗取独诣,婉尽人巧俏绝"。嘉靖末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未赴,布衣终生。著述颇丰,《中国丛书综录》载集二十种,《吴郡丹青志》最名,有《王百谷全集》。
沧海遗珠
王稚登(1535-1612)字百谷,一字伯固。号玉遮山人,武进人,移居吴县。少负盛名,长与文征明齐名,著有《尊生斋集》《吴社编》《弈史》《吴郡丹青志》等。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百谷,长洲人。嘉隆间太学。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百谷,一字伯固,长洲人。太学生。有晋陵、金昌、燕市、客越、青雀、竹箭、梅花什、荆溪松檀诸集。

人物简介

维基
侯廷佩(1546年—1598年),字长德,号泰和,陕西宁夏卫籍,万历丙戌进士。累官都给事中。丙子陕西乡试第六十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侯廷佩登丙戌科会试三百四十名,第三甲第一百七名进士。都察院观政,被选为四川犍为县知县,调任山西阳曲县知县。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选兵科给事中。历迁户科右、工科左,持节册封华阴王。二十二年十二月升刑科都给事中。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元命(1550年—?),字长龄,号后轩,陕西西安府华州蒲城县人,民籍。陕西乡试第二十二名,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会试第二百四十九名,登三甲第二百三十名进士。历官工部郎中,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升山西兵备副使。
王世德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世德(1577年—1639年),字长民,号回溪,浙江金华府永康县象珠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考取庚子科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联捷辛丑科进士,授福建同安县知县,改闽县知县,升工部主事,四十年(1612年)主持山西乡试。出为黄州府知府。万历四十五年(1617)升湖广副使,四十七年晋武昌道参政。天启二年(1622)丁父忧归,三年起复任贵州监军参政,六年升按察使,累官至广东左布政使,廉而惠爱,讼不能直者,辄赴愬理,世德立为剖断,多所平反。豪猾诡承无名杂税,悉绳以法。会岁大饥,斗米百二十钱,世德取诸坊户籍将行赈恤,孝廉黎遂球进平籴法,因以颁行属邑。未几,米价遂减。后迁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民送之之任,泣拜而去。崇祯九年(1636)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初二,卒于官,年六十三。赠兵部侍郎。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忠孝(1593~1666),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惠安人。明崇祯元年 (1628)进士,担任户部主事,由于个性耿介,任官尽职,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邓希诏,先后两次遭构陷,入狱长达廿八月。后虽有多次平反机会,但均未能复职。崇祯十七(顺治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他曾投入福王幕下,为反清复明奔走数年。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十月,清师攻下厦门、金门两岛。忠孝知事无可为,乃应郑成功之邀,与好友辜朝荐于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三月东渡澎湖,四月移居台湾。忠孝留台期间,颇受郑氏父子礼遇,与宁靖王、沈光文、徐孚远诸遗老时相过从,于旅台之第四年病逝台湾,享年七十四岁。王忠孝生平诗作无多,据《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书,自卷九迄卷十一,所载诗作不过九十五题,约百馀首。王忠孝诗的内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际的时代动乱为主,可纳入明代遗民文学的传统来观察。  目前可见王忠孝作品,最齐全者为台湾省文献会于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根据书前〈点校说明〉,该书乃据王忠孝后裔所辑之未刊本,原有十二卷,而台湾省文献会之刊印本,仅保存传志类中的〈王忠孝传〉、〈王氏谱氏〉二文为附卷,故今刊印本,共分十一卷,另有附卷一卷。另外,江苏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由福建师大教授方宝川根据上述抄本重新整理,并以福建师大抄本为底本刊印。以下所录即以方宝川编校的《王忠孝公集》为底本,参考台湾省文献会出版之《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廖振富撰)
维基
王忠孝(1593年7月21日—1666年5月31日),字长儒,号愧两,福建惠安南埔乡沙格村(今惠安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明末政治人物。明朝、南明时期王忠孝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廿三日(1593年7月21日)。崇祯元年(1628年)王忠孝中进士,并授户部主事,由于个性耿介,以及任官尽职、不徇私包庇的关系,所以得罪宦官邓希诏,先后两次遭构陷,入狱长达28月。崇祯十七年(1664年)甲申之变后,王忠孝投入福王朱由崧(后来的弘光帝)幕下为反清而努力。南明弘光帝授之为绍兴府知府,擢副都御史,王忠孝推辞不受。隆武帝朱聿键授王忠孝兵部左侍郎,后辞。永历帝授之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再次辞而不受。
王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柘城人,字长颖。王应昌子。顺治间任上海知县。有《读书质疑》、《欲从录》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1678 【介绍】: 明末清初高邮人,辽东籍。字长伯。吴襄子。出身武举,累擢为宁远总兵,封平西伯。崇祯十七年,拒李自成招降,求援于清。乃引清兵入关,破自成,受清封为平西王。为清兵前驱,下四川,入云南。康熙元年,杀南明永历帝,受命镇云南,与广东尚氏、福建耿氏号称“三藩”,而兵力之强,权势之盛,均在尚、耿之上。康熙十二年,以不愿撤藩,举兵叛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称周。陷岳州,北克陕、甘,南掠浙、闽,应者四起。其后渐衰。乃于衡州称帝,不及半年即死。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为清所灭。
王风仁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风仁(1615年5月20日—?),字象观,又字长人,号体元,南直隶山阳县人,盱眙县籍,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应天乡试第二十六名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会试第66名,殿试三甲,大理寺观政,同年授汉阳县知县。顺治二年改授江西彭泽县知县,因母亲逝世回乡
王德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长民,号竹堂。王侃子。好吟诗,善写生,尤长墨竹,亦善指画。有《竹堂诗略》。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卷十
字畹兰,吴江人。
王有为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有为,字长若,福建福州永泰县上坊人,进士出身。
王建祖 朝代:晚清至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建祖(1879年—1935年),字长信。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瑶头乡(今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人,晚清至民国初年学者。先祖来自江苏镇江, 迁居于广东为官。他的父亲是鉴平。有两个弟弟,成祖及彦祖。他们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后者,与胡适先生善,一起前往康奈尔大学就读,及后同在北京大学任教。入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经济法。他曾于1906年秋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生考试并被授予“法政科进士”,从这一点来看,王建祖起码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如果仅是学士学位,通常情况下仅被授予“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归国,通过学部考试,赏给法政科进士。三十四年(1907年)授翰林院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