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狙喜
如猕猴一般狡诈可喜。战国策·赵策三:“兵固天下之狙喜也。” 鲍彪 注:“狙,玃属而狡黠,言兵家如之而可喜。” 清 毛先舒 《诗辩坻》卷四:“ 楚 有 钟惺 、 谭元春 ,因人心属厌之餘,开纤儿狙喜之议,小言足以破道,技巧足以中人。”
《漢語大詞典》:猕猴面(獼猴面)
像猕猴的脸庞。比喻容貌丑陋怪异。《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时人语曰:‘ 游道 獼猴面, 陆操 科斗形。意识不关貌,何谓丑者必无情。’” 清 黄遵宪 《番客篇》:“长颈獼猴面,此物信巨駔。”
《漢語大詞典》:母猴
(1).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宋 人有请为 燕王 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陈奇猷 校释:“ 段玉裁 《説文注》‘猴’下云:‘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獼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沐猴母猴,母猴弥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
(2).雌性猴。
《国语辞典》:沐猴冠冕  拼音:mù hóu guàn miǎn
沐猴,即猕猴。本指猴子戴著帽子。虽外表装扮得像人,却少了人的本质。后以「沐猴冠冕」讥讽人徒具衣冠而不脱粗鄙本性。参见「沐猴而冠」条。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国语辞典》:衣冠沐猴  拼音:yī guān mù hóu
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猕猴。比喻人虚有仪表而不脱粗鄙本性。元。汪元亨〈朝天子。新诗吟兴浓〉曲:「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
《国语辞典》:蠼蝚(蠼蝚)  拼音:qú róu
动物名。一种猕猴。
《漢語大詞典》:猴枣(猴棗)
(1).柿的一种。实小簇生。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柹
(2).中药名。为猕猴等胆囊的结石。呈椭圆形,略似小枣。表面青铜色或墨绿色,平滑而有光泽。
《國語辭典》:沐猴而冠  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即猕猴。猴子学人戴上帽子,虽外表装扮得像人,却少了人的本质。比喻人徒具衣冠而不脱粗鄙本性。也用以讥讽人虚有其表,没有才能而窃据名位。《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伍被》:「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也作「木猴而冠」、「沐猴衣冠」、「沐猴冠冕」。
《漢語大詞典》:木侯
沐猴。即猕猴。 汉 扬雄 《法言·重黎》:“生( 蔡生 )捨其木侯,而谓人木侯,亨(烹)不亦宜乎!” 宋 王观国 学林·省文:“史记·项羽纪曰:‘人言 楚 人沐猴而冠。’沐猴者,獼猴也。而 扬子 《法言》曰:‘生捨其木侯,而谓人木侯。’变沐为木,变猴为侯者,皆省文也。”
分類:沐猴猕猴
《漢語大詞典》:猕猴梯(獼猴梯)
小而长之梯。以人如猕猴攀援而上,故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石韜 ﹞因宿於佛精舍。 宣 使 杨柸 、 牟皮 、 牟成 、 赵生 等缘獼猴梯而入,杀 韜 ,置其刀箭而去。”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梯小而长,人如獼猴攀援而上,故曰獼猴梯。”
五百猕猴
【佛学大辞典】
(传说)五百猕猴,欲捉水中之月,尽没死。(参见:猕猴)
猕猴
【佛学大辞典】
(动物)梵语杂名曰:「摩迦罗。」Markat!a,经中以譬凡夫之妄心。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暂不住故。」涅槃经二十九曰:「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同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中略)躁扰不住,犹如猕猴。」
猕猴捉水月
【佛学大辞典】
(譬喻)涅槃经九曰:「喻如猕猴捉水中月。」摩诃僧祇律七曰:「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拘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少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佛告诸比丘:尔时猕猴主者今提婆达多是,尔时馀猕猴者今六群比丘是。」
猕猴著黐
【佛学大辞典】
(传说)涅槃经二十五曰:「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猕猴。猕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蹋之,脚复随著;欲脱脚故,以口齧之;口复粘著,如是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之。(中略)猕猴者喻诸凡夫,猎师者喻魔波旬,黐胶者喻贪欲结。(中略)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黐捕猕猴担负归家。」
猕猴淫鳖
【佛学大辞典】
(传说)摩诃僧祇律五曰:「过去世时,香山中有仙人住处,去山不远有一池水。时池水中有一鳖,出池求食,食已向日张口而眠。时香山中有诸猕猴,入池饮水已。上岸,见此鳖张口而眠,时彼猕猴更欲作淫法,即以身生内鳖口中。鳖觉合口,藏六甲里时鳖急捉猕猴,却行欲入水。猕猴急怖,便作是念:若我入水,必死无疑。然苦痛力弱,任鳖回转,流离牵曳。遇值险处,鳖时仰卧。是时猕猴两手抱鳖,作是念言:谁当为我脱此苦难。猕猴曾知仙人往处,彼当救我。便抱此鳖向彼处去,仙人遥见便作是念:咄哉异事!今是猕猴作何等?欲戏弄猕猴故言:婆罗门是何等宝物?满钵持来。得何等信而来向我?尔时猕猴即说偈言:我愚痴猕猴,无事触恼他。救厄者贤士,命急在不久。今日婆罗门,若不救我者。须臾断身生,困厄还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