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避讳(避諱)  拼音:bì huì
1.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國語辭典》:犯讳(犯諱)  拼音:fàn huì
1.不避尊长的名讳。《南史。卷二三。列传。王诞》:「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明。李贽《焚书。卷一。书答。又答京友书》:「然称其名则以为犯讳,故长者咸讳其名而称字。」
2.触犯忌讳。如:「民俗心理说『死』犯讳,因此有很多的替代的委婉说法。
《國語辭典》:犯忌  拼音:fàn jì
违犯禁忌。
《漢語大詞典》:抵忌
触犯忌讳。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且曩时之窒阁下及小生者,岂不以阁下疏有‘居安思危’之字为抵忌,对上以 河南 县尉非贬官为説乎!”
《漢語大詞典》:干讳(干諱)
触犯忌讳。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愿承閒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
《漢語大詞典》:转喉触讳(轉喉觸諱)
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唐 韩愈 《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孟浩然》:“ 孟浩然 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疎。’ 唐玄宗 闻之,曰:‘卿自弃朕,朕何尝弃卿。’ 孟贯 诗:‘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周世宗 闻之,曰:‘朕伐叛弔民,何谓有巢无主?’二子正坐诗穷,所谓转喉触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难言之矣,一傅众咻,转喉触讳,岂止此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忌用“哉”字》:“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谓转喉触讳者矣。”
《国语辞典》:犯款  拼音:fàn kuǎn
1.触犯法令。
2.触犯忌讳。
《漢語大詞典》:青口白舌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这座五奎桥,岂但关系我们 周 家祖坟上的风水,也关系你们全乡全村的风水。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参见“ 赤口白舌 ”。
《國語辭典》:赤口白舌  拼音:chì kǒu bó shé
言语恶毒或说惹是非、不吉利的话。《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野叟曝言》第二八回:「今日要祭祖哩,休得赤口白舌的,罚那毒誓!」也作「红口白舌」、「赤口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