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1,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用特
秀特
特磬
特贷
特大
特然
特知
特识
加特
特称
特故
特写
特奏名
特制
特锡
《国语辞典》:用特  拼音:yòng tè
因此特地。为书牍结尾用语。如:「用特函达」。
《漢語大詞典》:秀特
优异特出。 南朝 梁 任昉 《禅位梁王玺书》:“加以天表秀特, 轩 状 尧 姿,君临之符,谅非一揆。” 宋 范仲淹 《段君墓表》:“君风神秀特,人皆望而钦之。”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 江 南挟才秀特,数千言立就。” 清 戴名世 《郭生诗序》:“又怪其峰峦峻拔而鲜有秀特之士闻于世焉,何也?”
分類:优异特出
《漢語大詞典》:特磬
特悬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玉或石制。 殷墟 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周 代以来,用于雅乐。 明 宋濂 《白牛生传》:“ 生 当情意调适,輒悬特磬於簴,亲击以铁籈。”《老残游记》第十回:“﹝ 璵姑 ﹞跑到靠壁几上,取过一架特磬来,放在 黄龙 面前。”
分類:打击乐器
《國語辭典》:特贷(特貸)  拼音:tè dài
特别宽宥。《宋史。卷二○一。刑法志三》:「其坐死特贷者,多杖、黥配远州牢城,经恩量移,始免军籍。」
分類:宽免
《国语辞典》:特大  拼音:tè dà
比一般大或多。如:「他吃了一份特大碗的面之后,依然觉得饥肠辘辘。」
分类:特大
《漢語大詞典》:特然
(1).特立貌。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 敏 不附丽同类,年垂耳顺,而官簿不进,恐是特然不羣者。”
(2).特别。朱子语类卷七六:“似此等处特然好。”朱子语类卷一一三:“从前但觉寸进,不见特然之效。”
(3).特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弟兄七岁不同席,今日特然对兄白,岂不以是非为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合鎞》:“相公特然问及,必有缘故。”
《漢語大詞典》:特知
特别赏识、重用。 清 梅曾亮 《晁错论》:“今以受特知蒙贵幸无比者,入一人之言,衣朝衣,斩东市……虽 商鞅 、 韩非 之行法,未至是也。”
《漢語大詞典》:特识(特識)
独立的见解。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
分類:独立见解
《分类字锦》:加特
后汉书舆服志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
分类:组绶
《国语辞典》:特称(特称)  拼音:tè chēng
1.特指某事物中的一部分而非全体。相对于全称而言。
2.特别的称谓或名称。
《國語辭典》:特故  拼音:tè gù
故意、特别。宋。毛滂 菩萨蛮。淡烟疏雨词:「青蕊抱寒枝,因谁特故迟。」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也不是我特故的把哥哥来恨,他他他不思忖一爷娘骨肉。」也作「大古」。
分類:特意故意
《國語辭典》:特写(特寫)  拼音:tè xiě
1.对特定新闻事件或人物,运用文学上的写作技巧所作的具有报导性或娱乐性的内容。
2.一种特别拍摄的手法。摄影机与主体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故整个镜头中所摄入的便是特定部分的放大,以突显拍摄主题。
《漢語大詞典》:特奏名
宋 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宋史·选举志一:“ 开宝 三年,詔礼部閲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盖自此始。”宋史·选举志一:“二十一年,御试得正奏名四百人,特奏名五百三十一人,中兴以来,得人始盛。”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國語辭典》:特制(特製)  拼音:tè zhì
1.特别加工精制的。如:「特制品」。
2.专为某一目的而制造的。如:「这是专为你特制的减肥餐。」
《分类字锦》:特锡(特锡)
唐书李元纮传五月五日宴武成殿赐群臣袭衣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纮及萧嵩群臣无与比
分类: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