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08,分94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钻牛角
牛肝
石牛道
牛眼
鱼牛
逸牛
殷牛
杖牛
缚牛
牵牛夫
牵牛津
朴牛
毛牛
髦牛
牛被
《漢語大詞典》:钻牛角(鑽牛角)
比喻费力研究没有意义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清 赵翼 《杜诗双声迭韵谱》诗:“是知本天籟,岂钻牛角僻。” 沙汀 《还乡记》二七:“你还在钻牛角啊!”
《骈字类编》:牛肝
山海经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西京杂记见鹿肚下
《国语辞典》:石牛道  拼音:shí niú dào
川、陕栈道之一。北起沔县,过五丁关、宁强,至广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也称为「金牛道」。
分类:栈道五丁
《国语辞典》:牛眼  拼音:niú yǎn
幼儿受遗传影响,导致眼球扩大,角膜衰弱,虹彩萎缩,常造成深度近视。
《漢語大詞典》:鱼牛(魚牛)
古称水中的一种动物。初学记卷三十引 汉 杨孚 《临海水土记》:“鱼牛象獭,大如犊子,毛青黄色,其毛似氊,知潮水上下。” 晋 郭璞 《江赋》:“尔其水物怪错,则有潜鵠、鱼牛、虎蛟、鉤蛇。”
分類:水中动物
《漢語大詞典》:逸牛
奔走的牛。宣和画谱·戴嵩:“世之所传画牛者, 嵩 为独步,其弟 嶧 亦以画牛得名。今御府所藏三十有八……《逸牛图》一。”
分類:奔走
《漢語大詞典》:殷牛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后因以“殷牛”形容病重耳鸣,精神恍惚。 前蜀 韦庄 《卧重疾因有题》诗:“胸中疑 晋 竖,耳下鬭 殷 牛。”
《漢語大詞典》:杖牛
即打春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的礼仪,以示春耕开始。 宋 韩维 有《立春观杖牛》诗。参见“ 打春 ”。
《國語辭典》:打春  拼音:dǎ chūn
旧时习俗于立春日,州县官府以鞭打春牛迎春,祈求丰收。宋。洪适 南歌子。闰岁饶光景词:「闰岁饶光景,中旬始打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也称为「鞭春」、「鞭牛」。
《韵府拾遗 尤韵》:缚牛(缚牛)
四分律藏时有比丘昼日往阿兰若处有贼缚牛置中比丘左右不见人念言此于我有益即解牛牵去
《漢語大詞典》:牵牛夫(牽牛夫)
指神话传说中的 牛郎 。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 张文潜 作《七夕歌》,为 东坡 所称。词云:‘……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 牵牛 夫。’”参见“ 牛郎织女 ”。
分類:牛郎
《國語辭典》:牛郎织女(牛郎織女)  拼音:niú láng zhī nǚ
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传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天衣。嫁给牛郎后,荒废织事,天帝大怒。责令织女与牛郎分离,只准两人于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见明。冯梦京《月令广义。卷一四。七月令。日次。一年一会》引《小说》。后比喻分离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妻或情侣。
《漢語大詞典》:牵牛津(牽牛津)
指银河。 明 陈子龙 《田家诗》之二:“夜望牵牛津,不见云电起。”
分類:天河
《漢語大詞典》:朴牛
(1).大牛。《楚辞·天问》:“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王逸 注:“朴,大也。”
(2).种牛。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説文:‘朴、特,牛父也。’楚辞·天问曰:‘焉得夫朴牛。’今 山西 谓牛父为朴牛。 浙 东移以言猪,谓猪父为朴猪。”
分類:种牛大牛
《漢語大詞典》:毛牛
(1).指祭祀用的活牛。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鸞刀以刲,取膟膋,乃退。” 孔颖达 疏:“取牛毛荐之,故云毛牛。”
(2).即牦牛。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车如流水毛牛捷,韂缕黄金白马良。”原注:“毛牛,其毛垂地。”参见“ 牦牛 ”。
分類:祭祀牦牛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髦牛
即牦牛。髦,通“ 牦 ”。史记·西南夷列传:“ 巴蜀 民或窃出商贾,取其 筰 马、 僰 僮、髦牛,以此 巴蜀 殷富。”参见“ 牦牛 ”。
分類:牦牛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牛被
即牛衣。南齐书·张融传:“后 超民 孙 微 冬月遭母丧,居贫, 融 往弔之,悉脱衣以为賻,披牛被而反。”参见“ 牛衣 ”。
分類:牛衣
《國語辭典》:牛衣  拼音:niú yī
牛只禦寒遮雨的覆盖物。用麻草编成,如蓑衣之类。《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寔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词:「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也称为「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