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汗下  拼音:hàn xià
1.汗液流下或滴下。
2.形容心中惭愧。《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申之在三,赧然汗下。」
《國語辭典》:心急  拼音:xīn jí
心中焦躁、心情急切。如:「事情总是要静下来,想办法解决,你光心急也没有用。」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只因省亲心急,不得到行台亲谢。」
《漢語大詞典》:忧迫(憂迫)
忧愁焦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诸将忧迫,皆曰诺。”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蒙圣恩,非次奬擢,待罪两府,日夜忧迫,恐负陛下委用之意。” 宋 文天祥 《望城难》诗序:“深恐北船自后追躡,又恐有哨骑在 淮 岸,一时忧迫不可言。” 苏曼殊 《非梦记》:“公子岂知 薇香 忧迫之情而怜恤之耶?”
分類:忧愁焦急
《漢語大詞典》:惊急(驚急)
(1).势头猛烈而急速。梁书·张缅传:“岸曜舟而不进,水腾沙以惊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溪有四十七瀨,濬流惊急,奔波聒天。”
(2).心惊而焦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巴金 《秋》十五:“‘三老爷,你今天究竟怎么了?’ 张氏 惊急地问道。”
(3).形容危险紧急。亦指危险紧急的情况、事情。尔雅·释地“北方有比肩焉” 晋 郭璞 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
《漢語大詞典》:惶灼
惶恐焦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陛下至性殊常,哀毁之甚,臣等不胜惶灼,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 唐 萧仿 《蕲州谢上表》:“臣谬掌贡闈,果兹败失……每自咎而惶灼。”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羣下惶灼,莫知所言。”
分類:惶恐焦急
《國語辭典》:躁动(躁動)  拼音:zào dòng
因急躁而坐立不定。如:「火车误点太久,月台上的乘客开始躁动了。」
《漢語大詞典》:忧灼(憂灼)
忧虑焦急。三国志·吴志·华覈传:“屡迁不可,留则有嫌,此乃愚臣夙夜为忧灼也。”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尊堂忧灼,贤姊涕泣,上下愁苦,举家惨慼。”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笔墨精劲,慰諭曲折,深开忧灼烦苦之抱。”
分類:忧虑焦急
《漢語大詞典》:焦死
(1).枯死。墨子·非攻下:“寒暑杂至,五穀焦死。” 郭沫若 《瓶》诗之三五:“你的信已经成了我的灵魂,我的灵魂已经为你焦死。”
(2).极言焦急。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三折:“我着 刘道姑 借钱去,这早晚怎生不见回话,好焦死人也。”
分類:枯死焦急
《國語辭典》:惊遽(驚遽)  拼音:jīng jù
惊慌恐惧。《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明。孟称舜《桃花人面》第四出:「看你神思昏迷,语言惊遽。」
分類:惊慌焦急
《國語辭典》:焦躁  拼音:jiāo zào
心焦气躁。《三国演义》第八三回:「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文明小史》第五三回:「王明耀那里竟是音信全无,心里不觉焦躁起来。」也作「焦皂」、「焦燥」。
《漢語大詞典》:忧焦(憂焦)
忧愁焦急。 唐 孟郊 《晚雪吟》:“天念岂厚薄,宸衰多忧焦。”
分類:忧愁焦急
《漢語大詞典》:焦愁
焦急忧愁。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而空自焦愁,无益於事。” 宋 司马光 《田家》诗:“皇心虽惻隐,蓬户或焦愁。为吏空多禄,无人能此忧。”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七:“他们又有他们的焦愁和恐怖,这在事实上是促进了开城的原动力。”
分類:焦急忧愁
《漢語大詞典》:忧急(憂急)
忧患危急;忧愁焦急。隋书·天文志中:“心星变黑,大人有忧,直则王失势,动则国有忧急。” 王统照 《鬼影》:“虽在这一天一夜的饥寒晕劳之后,并不因此极感痛苦,惟有心上的种种烦扰、忧急,几乎使我要哭了。”
《國語辭典》:急煎煎  拼音:jí jiān jiān
1.急急忙忙。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只待要急煎煎挟橐携囊,稳拍拍乘舟骗马。」
2.焦急的样子。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
《漢語大詞典》:煎情
焦急的心情。 唐 李贺 《元和七年登进士第》诗:“不闻今夕鼓,差慰煎情人。”
分類:焦急心情